■行为解读
2~3岁的孩子通常会有一个很特别的表现:做事情一定要按照固定的顺序,如果发生错乱,他们就会要求纠正,不然很可能会发脾气。例如,临睡前的故事,今天讲3个,明天、后天甚至1周都必须每晚讲3个,而且还必须是同样的故事,否则就不肯关灯睡觉。这让父母常以为自己养了一个“小顽固”。
蒙台梭利认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处于“秩序敏感期”。秩序敏感期是儿童出现的第一个敏感期,最早出现在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例如,熟悉的东西放在熟悉的位置,婴儿的表现会怡然自得,反之则会焦躁不安,这就是婴儿对环境产生秩序感知的证明。稍大一点的孩子会对理发后新发型的妈妈表现出陌生和不满,表明孩子的内心已经和原发型的妈妈建立起某种秩序感,这种秩序感能让其获得心理上的安全和满足,妈妈发型的改变则打破了这种秩序。
孩子喜欢秩序是因为他们需要一个有规则、有秩序的环境,就像当初在妈妈的子宫里一样,可以十分安心、按部就班、平稳有序地探索环境。
1~3岁的幼儿建构好早期的安全感以后,开始从了解自己转向探索世界,他们对外在的秩序开始有要求了(如场所、位置、空间、时间、顺序、所有物、约定、习惯等)。不同的孩子对秩序的敏感程度不一样,往往会受到各自的家庭环境、教养方式和亲子关系,以及孩子的先天气质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家庭氛围紧张、教养方式专制、亲子关系紧张和性格内向的孩子对秩序会更加敏感。有的孩子对秩序甚至有一种近乎顽固的追求,东西应该放在哪里,哪件事该先发生,谁该做这件事,他都会有自己的要求。一旦外在秩序发生改变,就会给他带来强烈的不安和焦虑。只要恢复秩序,孩子马上就会安静下来。就像亚米,他在家里也非常在意物件的摆放顺序。到了幼儿园,如果教室里的椅子没有按照他原先习惯的秩序排列,他就会哭闹。“外界的混乱无序”让他的内心感到无法忍受的不安。椅子摆放整齐了,顺应他的内心需求了,哭闹就会停止。
孩子再大一点,“秩序敏感”也会升级,可能表现为爱管闲事。涵涵是个内向、慢热的孩子,对于自己认定的事情会坚持到底。对涵涵来说,“上地毯要脱鞋”是一个不能改变的秩序,人人要遵守,老师也不例外。
3岁左右幼儿的“秩序敏感”主要体现为对规则的固守:一旦内化了规则,不仅自己要遵守,还会要求别人也要遵守,哪怕对方是规则的制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