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解读

■行为解读

打人通常属于攻击性行为,父母一般都不能接受孩子的打人行为。不过,父母首先要做的是仔细了解孩子攻击性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一般来说,孩子大多是在感到不安全的时候才会做出攻击性行为,最常见的就是抢玩具,像贝贝和隽隽。一个还没学会与他人分享的孩子,语言还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绪的时候,往往会通过对玩伴的踢和打来夺回自己的玩具。

孩子出现打人行为,常见的原因:

第一,通过打人来宣泄情绪。孩子2~3岁时,认知发展处于感知运动阶段,语言表达能力没有达到能够说清楚自己情绪的水平,主要是靠身体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例如,有不满情绪的时候,常见的行为是摔东西、胡乱挥舞手臂、躺在地上打滚,甚至拍打大人。这样的体态表达方式,也可以说是打人行为的泛化,主要是想表达拒绝。随着社会性互动行为增多,当成人或其他孩子干扰了他玩耍,或是父母强行干预他的活动,他的不满和拒绝的行为会不断增加,以此表示不欢迎其他人进入他玩耍的天地。这种在婴幼儿期表现出来的不满和拒绝,可以看成孩子的一种情绪宣泄。

第二,孩子的物权关系尚未确定。2~3岁的孩子正处于以自我为中心的阶段,不能分清什么东西是自己的,什么东西是他人的。当他看到喜欢的东西,孩子是不会考虑这个东西是否属于自己,而会在第一时间去拿,拿不到就去抢。这就是为什么在这个年龄段使用者和争抢者之间的冲突会频发。其实,这与动物为了领地、食物、配偶进行争夺是非常相似的。这是一种生命的行为特征:对抗和攻击。抢了小汽车又打人的隽隽,他想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通过“打”的动作来表示“我要”“快给我”的愿望,想要用“打”来达到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