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支持

■策略支持

●面对孩子的“无聊”行为,家长的反应不妨慢两拍,不急不躁。

●看到孩子“瞎玩”时,不要马上阻止,而是仔细观察、静心等待。观察孩子的专注度如何、怎样运用材料、遇到了什么困难、自己找到了什么解决办法等。不要用成人的思维去打断孩子,或告诉孩子该怎么玩,而是给孩子更多自主的空间,欣赏他的自主探索行为。

●孩子碰到难题,大人提供帮助时也不妨慢半拍,但要适时启发孩子思考,避免其受挫过多而放弃探索。做一个智慧的支持者,适当进入和撤出。

专家的观点

在日常生活中,学龄前的孩子拥有大量的学习机会,他们从来都是一个主动的学习者。对年幼的孩子来说,行为发生变化就是他们学习的过程。在看似淘气的动手动脚的过程中,宝宝的大脑与客观世界建立了联系和条件反射,大脑得到了发展,并且积累了各种各样的经验,为以后进一步的学习打好了基础。

很可惜,婴幼儿主动而热切的探索和学习,在大人眼里只是玩耍、好动、捣蛋和闯祸。在大多数家长心目中,认字、数数、弹琴、画画、学外语才算得上是学习。孩子热衷于玩耍,全心全意地反复探索(有时看上去是一种“无聊”行为),却引起家长的担忧:“这孩子只知道顽皮,太浪费时间了!”热切希望孩子学习的家长,反而无意中成了孩子主动学习的反对者,阻碍了孩子的学习。

原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教授潘洁曾经这样告诉我们:

●父母要明确自己的责任,那就是为你的宝宝创造一个适合他学习、能激发他活动的环境,让他的动作、语言、感官活动、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重视宝宝的学习过程,不要过分在意孩子的学习结果,比如认了多少字、会数到3还是数到10、是否会弹钢琴等。

●一定要相信自己的孩子,相信他是最好的学习者,这是非常重要的。这个年龄孩子学习的自主性来自他自己—凭借自己的力量获得的成功激励了他。这是最珍贵的,父母应该是这个小探索者的协助者和支持者。

参考文献:潘洁.当前学前教育中的几个理论问题[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84(3):1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