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1 击键记录法

2.3.1 击键记录法

击键记录法(keystroke logging,也译作键盘跟踪法)较早用于探究作者的写作过程,即记录作者在电脑上进行创作时的写作行为,包括停顿、键盘上的动作(文字输出、修正、滚屏、光标导航和删除)等(Miller & Sullivan 2006)。记录下的数据可用于相关性分析,揭示写作的认知过程。研究者在将该方法应用于翻译过程研究时常借助相关的软件,以快速有效地记录翻译过程中译者的击键行为。哥本哈根商学院翻译与翻译技术研发中心(Center for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in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on Technology,简称为CRITT)研发的Translog程序3(Jakobsen & Schou 1999)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击键记录软件(Saldanha & O'Brien 2014)。与有声思维报告法相比,击键记录软件在后台运行时不会干扰翻译过程。TranslogII可以记录每次击键操作的确切时间,并可以实时回放翻译会话。如果连接眼动仪,Translog-II还可记录凝视采样点,并将注视点映射到屏幕上最接近的字符处,所得信息以XML格式存储,研究者可以利用外部工具对其进行分析。

作为一种探究大脑思维过程的观察工具,键盘记录技术给翻译过程研究带来了突破,提供了一种不会干扰创作过程,且翻译过程记录数据相对更为客观的工具。

击键记录法的另一关键优势在于其具有时间解析度。它能自动生成参与者文本加工的原始档案,将其与总任务时间结合即可计算出参与者的文本生产速度(文本生产击键/分钟)和文本生产效率(文本生产击键次数/击键总次数)。当然,这些测量结果都没有涉及翻译产品的质量问题,目前还没有基于击键记录数据探讨翻译过程与最终产品质量之间的联系的研究。

从语言加工的角度看,击键记录法也有其劣势:Translog主要研究翻译过程中的言语输出阶段(具体见Jakobsen 1999;O'Brien 2005),无法探究原文阅读和理解的过程。

此外,尽管击键记录法可以获取译者的创作行为,但研究者通常无法根据停顿、修正等键盘行为直接观察译者的认知资源分配情况,只能作间接推测。Sun(2011)指出,如果参与者的思维在翻译过程中出现游移,就会致使击键记录法生成的停顿数据带有误导性。Alves(2015:30)也指出,翻译过程中的停顿不一定都与文本产出时的认知节奏相关,也可能是由于译者疲劳、走神或受到外部干扰等原因而造成的间断。但是,如果在实验环境中严格控制干扰源,则会降低翻译任务执行时的自然性,使研究的生态效度大打折扣,而确保生态效度是实验设计中的难题。比较而言,有声思维报告法可以诱导出关于译者思维的直接信息,击键记录法只能生成关于翻译行为的间接数据。换言之,后者只能记录可观察到的译者行为,而“无法弄清楚参与者思维中正在发生的事情”(Sun 2011:935)。无独有偶,House(2015:51)也认为,此类行为实验的结果不应被视作对译者思维认知过程的指示,而应被看作有趣的假设。

Jakobsen(2014)指出,每项技术对实验都有不同的限制。比如有参与者抱怨说,翻译时不能即时访问互联网信息是不自然的。翻译人员在翻译过程中越来越依赖于电子工具和互联网的支持,因而许多将互联网搜索作为理解翻译过程重要数据的研究者认为,必须在运行Translog的同时运行屏幕捕捉软件来记录这些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