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6 Kintsch的构建整合模式

3.6.6 Kintsch的构建整合模式

Shreve & Lacruz(2017:127-143)认为,翻译认知过程模式必须将阅读、写作和转换等基本活动置于认知和双语表征的一般和专门模式的语境之内。Kintsch(1988)的构建整合模式(the Construction–Integration Model)做到了这一点,且已被广泛采用。

Kintsch的构建整合模式预设了一个构建阶段。命题(文本命题)最初直接从阅读过程中的子句和简单句子(字面表征)的语言表达中获得,然后与存储在长时记忆(LTM)中的知识网络的相关知识(概念,命题)进行合成阐述(elaborated)。这种记忆联想被语言输入以相对不受控制的方式提示和启动,并作为对文本命题的含义进行附加推导的随机阐述机制(random elaboration mechanism),产出一组中间微命题。根据Kintsch(1988:167)的观点,可能“理解所需要的推论不都是通过随机阐述机制来获得”,因此对此需要进一步的推论。为了增强逻辑一致性,可以尝试将桥接推论(bridging inferences)添加到正在构建的一组命题中。另外,宏命题(即更全局的命题,macropropositions)可以从已经构建的命题集中推断得来。在构建阶段结束时,文本命题与从知识网和推理中增加的任何命题之间的相互联系被明确指定,从而形成一个互联的命题网络或文本表达。根据Kintsch(1988:168)的观点,到达这一阶段时,构建的网络可能仍然是“不连贯和不一致的”,还需要一个整合的过程,即网络中的一些命题被扩散激活的过程排除在外,因为它们在话语的背景下是不合逻辑的、不合适的或不太可能的。这是网络的一种编辑。整合的结果是表征互联话语的更一致和更连贯的命题集合,Kintsch将其称为一种情境模式(situation model),是对文本内容的心理表征。

有关文本理解的更详细模式和(作为整合结果的)情境模式等重要概念也可以融入认知翻译研究。如果译者阅读和理解源语文本,就会建立一个情境模式。如果不考虑新手的翻译,一个逻辑的假设是,从源语文本导出的情境模式可能是最适合制作目标语文本的主要模板。在写作模式的范畴内,事实上来自源语文本的情境模式在翻译活动的背景下组织了目标语文本生产中所需要呈现的概念内容。翻译是文本导致的文本生产,即翻译是源模式导致的目标情境模式的构建。由源语文本理解所产生的情境模式为文本生成提供了概念包和初始文本规划,目的是为目标读者生成新的情境模式。

Shreve & Lacruz(2017:127-143)指出,尽管翻译学者和从业者早已理解并接受了这样一种观点——翻译不是L2形式到L1形式的线性语言转换,我们在翻译中所做的是意义和信息的转换,但是以往文献中很少有阐述这个转换过程的理论工具,也很少在包含阅读、文本理解和写作的综合心理语言学模式背景下对其进行解读。将构建整合模式融入翻译研究中,为解释转换概念提供了一种有力的解释工具。构建整合模式将转换过程视为目标语言表征的选择加工过程,所选的目标语言表征能够在目标读者中引出情境模式的文本库,而唤起的情境模式类似于源语言作者基于必要的文化和领域知识构建的情境模式。发展中的译者所经历的许多翻译问题和困难(如果不是大多数的话)都是围绕这些选择发生的。

Shreve & Lacruz(2017:127-143)指出,构建整合翻译模式有许多关涉。例如,模式很好地说明了为什么文化和领域知识对翻译的成功至关重要,以及为什么知识的缺乏会导致转换问题。有了领域专家更丰富的知识网络支持,可以将文本表达充分整合入文本意义的心理表征。这一更细化的情境模式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具有总体相同的语言技能但对领域有不同理解的翻译人员之间会表现出差异。

也许构建整合模式的最大贡献在于它可以对我们进一步认识源语文本阅读和目标语文本写作之间的转换过程提供更多的启示。构建整合模式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转换过程中某些隐性的加工机制。如果将翻译视为阅读和理解源语文本以产生情境模式的案例,即译者的翻译任务是产生新的文本表征基础以在新读者中唤起该情境模式的类比对应体,那么对归因于不明确的转换能力的一些活动,就可以用新的经验实证途径来研究了。例如,可以通过实验研究评估推理的类型、位置和时间流程等,以对比由源语文本的单语读者创建的情境模式、以翻译为目的的读者建构的源文本模式以及目标文本读者创建的模式之间存在何种差异(Singer 1994)。

Shreve & Lacruz(2017)认为,构建整合模式对于翻译过程实证研究有两个启示:首先,我们可以获得更强有力的理论和经验手段来解释和调查某些翻译现象。其次,整合模式为我们提供了探讨翻译突出任务效应的手段。例如,Mannes & George(1995)认为,译者在被告知任务期望时,有关任务的先前知识会被触发。对任务性质的理解会影响译者如何理解文本的语言表达,判断哪些感知输入是显著的,会引发什么联想,在构建过程中会作出何种推理。换句话说,作为任务的结果,文本库和情境模式将被改变。对于译者来说,有关任务的先前知识会在任务中积累下来,成为翻译知识和专业能力的一部分。因此,构建整合模式也使我们能够更全面地调查翻译的核心转换活动,并更好地认识其作为认知过程的实质。

如果结合第二代认知科学的认知观来考察Kintsch的构建整合模式的不足,我们可以看到,尽管它融入了情境模式,符合环境内嵌或情境化的认知观,但它的突出问题在于其对命题表征形式的依赖,即将原文的信息都转换成命题集合的形式,而从涉身认知角度看,尤其是当涉及文学性较强的文本时,这种转换是难以做到的,认知语言学(如Langacker 1987,1991)充分肯定了意象在语言加工和使用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