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引言

3.1 引言

翻译研究是跨学科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这门学科不能形成一个连贯的研究范式。事实上,从不同学科借鉴而来的各种方法论和理论框架正在被调整和重新评估,以满足翻译学者的需要(Baker 1998:279)。Shreve & Angelone(2010:11-12)明确指出,只有在强大的理论架构的支撑下,翻译认知研究才能整合和巩固已有的海量数据,进而对翻译和认知产生一致的理解。因此,他们认为寻找一个强大的、可以被普遍接受的翻译过程模式(process model of translation)(甚至是可行的竞争模式)将是未来十年间翻译认知研究领域的首要关注点。

建构翻译过程模式,首先要明确模式化的对象——翻译的过程。

Halverson(2017)指出,大部分翻译认知研究都是在翻译过程实证研究范式内进行的。翻译过程这个术语的理论化工作开始较晚,最近学界才开始探讨解决与伴随认知活动有关的认知界面问题(参见Lacruz & Shreve 2014)。Toury(1995/2001)曾经对翻译认知行为(cognitive translation act或act of translating)和翻译事件(translation event)作了区分,认为两者都可看作一种过程;前者寓于后者之中,两者相互关联,没有明确的界限。而我们认为,在机器翻译、计算机辅助翻译、合作翻译模式等新的工作组织形态大规模地融入翻译服务行业实践的当下更是如此。

Chesterman(2015)认为,我们可以不太严格地假定翻译过程的起始点,即翻译认知行为在译者开始阅读原文之时开始,在译者停止对文本的修改(当然还会思考有关问题)时结束,期间翻译行为可以被打断。翻译事件则开始于译者接受翻译工作之时,而结束于支付翻译费或第一个读者阅读翻译作品之时,期间亦可以被打断。翻译事件涉及工作场所、工作程序、译者团队和技术网络等。有关学者(如Risku & Windhager 2013)呼吁继续拓展翻译过程研究的范围,将外部社会因素(如翻译技术、项目管理)和内部因素(如译者的个性、情感和经验)对翻译过程的影响,以及译文的修改和接受阶段等纳入翻译认知过程研究,也就是将翻译过程理解为翻译事件。按照这种理解,翻译过程模式就是对上述翻译认知行为和翻译社会事件的模式化理论。

Chesterman(2012,2015)探讨了“模式”概念的本体地位和不同种类的指称,如现实表征、类比、解释、数学建模等。Chesterman(2012)指出,一个模式可以被定义为一种经验理论,其目的是展示与其客体同构的某种关系。模式提供了其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的简化表征。一个好的模式不仅提供了对其对象的准确描述,还有可能产生可以验证的预测。尽管目前翻译研究中还没有建构出像化学元素周期表那样具有强大预测性的模式,但是已有的翻译模式为数不少,可以按不同的方式分类。Chesterman(2000,2012)划分出翻译的比较模式、因果致使模式、过程模式和网络模式等几种类型,它们展示了不同的翻译理论和研究途径。本章主要探讨翻译的过程模式。Chesterman(2012,2015)提出并且论述了翻译过程的认知行为模式和事件模式(前者寓于后者),而Saldanha & O'Brien(2014:13)侧重于前者,认为翻译过程模式是一个认知加工的特定模式,即大脑感知语言信号,对其进行处理并将它们转换成意义和指令的现象表征。基于以上论述,翻译过程模式可分为表征现象现实的描述模式以及解释现象有关方面和问题的解释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