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4 对神经测量研究的未来展望
Tymoczko(2012)在《翻译的神经科学》(“The Neuroscience of Translation”)一文中对神经科学角度的翻译研究表现出非常乐观的态度,并结合神经科学的三个方面——感知、记忆和可塑性——来论述它们对文化翻译研究的影响。然而,House(2015:52-53)却对此持谨慎态度。她指出,对神经成像研究的过分乐观“在当下是没有理据的”,而且当前的研究存在以下三个问题:首先,学界对此类研究结果的价值存在争议,因为它们严重依赖于所执行任务的类型。多数神经成像研究以脱离语境的单个词或句子为任务材料6,此类任务难以触及正常语言使用中的自动化过程(包括语用及其神经基础),故此类研究的生态效度存在极大缺陷。其次,神经成像技术通常测量的血流和其他血液动态反应在本质上并不能视作对神经活动的直接测量。最后,大多数神经成像研究都未经二次验证,构成重大的方法论问题,原因在于许多现有研究严重依赖于所采取的特定任务和技术,故而难以复制。
Lachaud(2011:136)描述了生理测量法与其他研究相结合的困难。例如,脑电技术要求不能触发眼球运动、眨眼、肢体运动以及除正在研究的脑活动之外的其他任何大脑活动。不过,他成功地将脑电技术和眼动跟踪技术结合到了自己的研究中,尽管只涉及单词翻译任务。
Schleim & Roiser(2009:63)指出,神经科学中的常用变量血氧浓度相依对比可能会受到年龄或疾病的影响,甚至会对其产生抵消作用;此外,大脑的神经活动有时也未必会体现出血氧浓度相依对比水平提高这一特征。Gile(2015:52)也指出,一些神经科学的技术具有侵扰性,很可能会干扰被试的正常表现;而另一些技术则价格昂贵,设备的可及性是限制应用的一大因素。
如上所述,翻译研究中使用生理测量法捕捉大脑活动存在很大的障碍,翻译的神经科学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存在诸多问题。
生理测量技术的进步可为语言神经研究和翻译认知研究提供更适合的技术手段。近年来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应用表现出较大潜力。该技术应用近红外光谱原理,依据所测量的HbO2和Hb浓度准确定位测量点所在位置的局部脑活动,从而为建立脑活动与解剖位置的对应关系提供了可能。简单说,它是基于神经血管耦合实现脑功能成像的新技术。近红外光谱技术被应用于脑创伤、脑功能监测、脑机接口、自然情境下的高级认知、发展心理学、异常心理学等领域的研究,且取得了一定成果。近红外光谱技术具有百毫秒级的时间解析度,以及比脑电技术更高的空间解析度,与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的空间解析度相近。使用近红外光谱技术采集数据相对便捷,实验准备较为简单,具有成本较低、便携性好、无噪音、无创性、对实验过程中的被试动作不过分敏感、可长时间重复测量等优点,适用于各种实验条件。当然,它也存在空间定位不甚准确、校正算法有待进一步完善等不足。在未来的翻译认知过程研究中,我们可以将近红外光谱技术与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等其他成像技术相结合,而开展更多类型的跨学科研究也有着较大的发展潜力(Boas et al. 2014;Ferrari & Quaresima 2012;刘宝根等 2011;周仁来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