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1 翻译实时加工过程中工作记忆与长时记忆互动的新框架
在庆祝创刊125周年之际,Science公布了125个最具挑战性的科学问题。其中的第15个问题便是“记忆如何存储和恢复?”对于翻译的实时认知加工来说,这也是一个至关重要且具有挑战性的问题。Shreve & Diamond(1997)所提出的认知维度(3)和(6)即与此有关。我们认为可以将两者结合起来考察,进一步认识双语者和译者长时记忆的结构,以及如何基于这种结构,通过选择性激活和检索对工作记忆中的缓冲内容与长时记忆的输出进行集成和过滤。
Wills(1985)提出了译者工作所需要的几种“记忆”(translation memory):语言系统的知识,语言使用的知识以及世界知识和情景的知识。它们之间是彼此互补的关系。在第二代认知科学范式下,认知语言学基于使用的语言观(usage-based model of language)认为,语言使用知识不是语言结构本身,而是来自语言作用的机制,从而引入了一种处理这种知识的新框架,即语言表达背后运作的认知结构,进而将四种记忆联系起来。传统语言学认为,语言串的意义可以通过语言的组合结构计算出来,认知语言学则强调一般认知能力和基于涉身体验的认知图式在语言处理中的作用,强调语言触发的不同种类的认知结构的作用,认为语言表达传达了最低限度的规约信息,只触发了解释所必要的恰当的认知构造。
理解语言表达所需要的这些认知构造主要来自人类的相关经验。这些组织经验表征的认知构造在认知语言学中被分别称作:(1)认知域(Langacker 1987,1991);(2)框架(Fillmore 1977);(3)图式(Taylor 2002);(4)认知模式/理想认知模式(Lakoff 1987);(5)心理空间(mental space)(Fauconnier 1997)。此外还有脚本等认知构造(参见Schank & Abelson 1977)。
这些术语是不同学者在不同的理论背景下提出的,它们所论述的侧重点不完全相同;但框架、图式、理想认知模式、认知域、脚本等不同术语所指的都是服务于知识表征的有组织的概念结构,是范畴化和推理所借助的相对稳定的世界知识表征。它们在神经生理层面上都体现为“神经活动型式”,在我们做梦、想象、计划时以离线和仿拟的方式使用相同的大脑区域来再现未来的可能性。这种描述的结果是,它们不必像图画或建筑物一样完全在某一时间某一点显现。活动型式不必局限于某一具体的神经元序列的暂时的激活水平,而是可能会在不同的阶段或神经活动型式出现的不同场合涉及不同的神经元集束(Langacker 1997)。
Minsky于1974年系统论述了框架理论(frame theory)。他认为“框架”是储存在记忆中的、表征特定情景的信息结构,是含有若干节点和连接的网络系统;人们可以从记忆中随时调出框架中的信息,作为理解新的情景和语句的背景知识。一个总体框架的下层有很多“空位”(slot),有待于具体情景中的细节内容来填补。框架具有层级性,相关框架可结合成一个框架系统。
Fillmore(1975:124)将框架概念引入语言学研究,将其视为一种概念结构或经验空间,与认知域相当,一个词语可能会激活其所涉及的一整套经验或概念结构。Fillmore(1985:223)后来从认知角度将其定义为“特定而又统一的知识结构组织”或“对经验的连贯性图式”。
Fillmore(1982)指出,我们需要借助特定的框架知识来理解语句。如:
Te decedent while on land and in mufi last weekend ate a typical breakfast and read a novel high in fip strength.
搜狗翻译:死者上周末在陆地和穆夫提时吃了一顿典型的早餐,读了一本翻转强度很高的小说。
百度翻译:死者上周末在陆上和穆夫提时,吃了一顿典型的早餐,读了一本小说,小说的翻页强度很高。
谷歌翻译:上周末陆地和穆夫提的死者吃了一顿典型的早餐,读了一本新颖的翻身力量。
笔者试译:死者上个周末在陆地上着便装吃了一顿典型的大陆早餐,读了一本内容刺激的小说。
这个句子中,几乎每个词或词组都需要借助框架知识来理解其意义。例如,typical breakfast(典型的早餐)至少应具备三个框架:(1)人类文化中的一个惯例行为框架,一日三餐;(2)一日生活的早中晚时间框架;(3)食谱组合框架,欧洲人和中国人的典型早餐是不同的。而理解last weekend需要有week的框架;理解novel需要借助文学体裁的框架。机器翻译在这两个词组上没有犯错,是因为正好可以与词典匹配,一旦与词典不匹配,需要框架转换或框架缺失时,机器翻译就会出错。In mufti(着便装)在机器词库中缺失,翻译就出现了错误;而high in flip strength涉及框架的转换(此处为隐喻),机器翻译也出现了荒谬的错误。
只有具备了某领域的框架知识之后,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某一句子的意义,或者说每个词都激活或唤起了(evoke)有关框架或语境,这些词语就是这些框架语境知识的索引(index)。语言对情景只起到提示作用。翻译过程可以看作是在工作记忆空间利用语言提示激活长时记忆中的框架并以此为基底选择侧面重构场景的过程。例如:
ONE DAY in February 1926 an unknown American writer walked out of a New York snowstorm and into history. An important piece of that history is now in danger of being lost forever, caught in the controversy over the US trade embargo against Cuba.
Te unknown writer was Ernest Hemingway, and the New York office he walked into was that of Maxwell Perkins, the most famous American literary editor of his day.
It is difficult to conceive–80 years and an incandescent literary career later–the idea of publishing the 26-year-old Hemingway was a big risk. Hemingway had not yet published a novel. Indeed, his only published fiction consisted of a few short stories and poems, mostly in obscure Paris literary journals.
Yet Mr. Perkins, as Hemingway was to call him for years afterwards, even after they had become close friends, took the risk. On the spot, he offered Hemingway a deal included a generous $1,500 advance on an unfinished, unnamed novel that Perkins had not even seen.
Hemingway and Perkins began a correspondence that lasted for 21 years, until Perkins's death in 1947. A number of those letters are now housed in Cuba, at Finca Vigia, where Hemingway lived longer than anywhere else.
But the house is in danger of collapse.
A group of Americans is trying to save the house and its contents. Yet the US government won't let them.
The Treasury Department recently turned down the Hemingway Preservation Foundation's application for a license to permit its architects, engineers, and consultants to travel to Cuba to research a feasibility study to help the Cubans save Finca Vigia. Tis denial, which is contrary to the leter and spirit of the law, is being appealed.
此例中存在一个难句:“It is difficult to conceive – 80 years and an incandescent literary career later – the idea of publishing the 26-year-old Hemingway was a big risk.”我们选取了比较有代表性的网络参考译文和学生译文,示例如下:
参考译文1:80年过去了,自己也经历了辉煌的文学生涯,现在再回顾当时,确实让人难以想象,海明威当时才26岁……
参考译文2:很难想象,能活到80岁,职业生涯晚期拥有辉煌文学成就的海明威,在他26岁时……
学生译文111:难以想象,已经发展了80个年头且日趋繁荣的文学界,让年仅26岁的海明威在此发表文章,这无疑是次大冒险。
学生译文2:难以想象,有着八十多年编辑经验且出类拔萃的文学巨匠给年仅26岁的海明威发表文章,这无疑是次大冒险。
对于破折号中的80 years and an incandescent literary career later这一部分,四种译文选择了三种不同的框架来完成语义建构和表达,分别是海明威的人生框架、文学界发展框架和编辑生涯框架。以下是通过网络搜索到的关于以上三种框架的资料。
有关海明威的人生框架,搜索结果显示,海明威活了62岁(1899—1961),所以两个参考译文选择的框架有误。
有关文学界发展框架,搜索结果显示,“美国文学之父”华盛顿·欧文于1820年发表《见闻札记》,引起欧洲和美国文学界的重视。这部作品奠定了欧文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所以截止到1962年,美国文学界已发展了140多年,而不是80年。因此,学生译文1的框架选择有误。
有关编辑生涯框架,搜索结果显示,Maxwell Perkins出生于1884年,1947年6月去世。这位慧眼识才,发现包括F.S.菲茨杰拉德在内许多作家的著名文学编辑只活了六十多岁,没有八十多年编辑经验。学生译文2的框架也不合理。
结合原文场景,我们认为还有一种可能的框架——出版社发展框架。
有关出版社发展框架,搜索结果显示,Charles Scribner's Sons出版社成立于1846年,而到1926年正好有80年历史。所以可以通过出版社发展框架解读原文破折号内的语言表达。我们尝试翻译如下:
作为一家创立80载,可以给作家带来一生辉煌文学事业的老牌出版社,在决定出版26岁的海明威的作品时,是在冒一次很大的险。
从这个翻译示例的框架选择中,我们可以看到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之间的相互作用。当然这里的长时记忆已经超出了个体心理表征的范畴,是借助现代信息化网络进行拓展的翻译记忆,我们从中提取的是信息化、网络化的世界知识。我们还可以看到,意义建构所需的记忆中的信息提取和过滤过程,并不仅仅是简单地将固定框架与当前场景中获取的信息相匹配。
上述例子所涉及的框架系统不是静态的单一框架,而是一个经涉身体验和选择提炼后形成的整体拓扑结构,包含一系列的子框架。意义建构的过程需要依据语言表达和当下的场景信息进行有意识的选择,在框架基底上截显某个子框架,最终确立恰当的意义或与当下场景相契合的意义。
当然,意义的建构仍然需要基于语境的认知推理过程,这种推理既不局限于逻辑规则推理,也不局限于太过概括的核心原则——最佳关联原则的推导;实际上,在明确语境的认知结构之后,我们有可能去探讨中间层的创造性推导机制,如转喻、隐喻等。上述示例中,incandescent的使用和对译词“辉煌”的选择体现了隐喻加工;80 years和literary career的主体缺席,但仍可以依托“出版事件”框架网络系统相互连接的框架节点“出版社”“编辑”“作者”等,通过转喻推理获得两个事件的主体,即出版社和作者。基于认知构造的类型,我们可以对有关的认知运作展开系统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