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1 情境化认知理论
2025年09月26日
5.2.1 情境化认知理论
在认知科学中,二十世纪中叶提出的知识和认知计算模型受到的批评越来越多,并逐渐被强调认知情境化的理论和方法所取代。认知是情境化的,在研究和解释中必须明确地考虑行动的背景(Walter 2014)。近十年来,认知科学通过强调社会和物质环境日益凸显的重要性,得到了显著的发展和扩充。从认知科学的角度看,认知是人与其社会和物质环境之间不断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一种网络分布式的高度自适应的过程,由行动者和符号产品网络编织而成。认知翻译学在情境和网络分布式认知范式中对翻译过程的研究对象进行了扩展,并进一步发展了新的研究方法(Risku & Windhager 2013)。
Risku(2017)指出,这种理论取向转变的一个方法论后果是翻译认知过程研究中工作场所研究的增加。工作场所的社会实体和网络可以被看作是由认知单位(如Hutchins 1995所示)构成的系统。研究对象和分析的基本单位的扩展“再次将大脑、身体和世界联系在一起”(Clark 1997:2)。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正在采用新的数据采集方法(如访谈、网络交流和情境调查等民族志方法)来反映这种重新定位,以便研究真实工作场所中的翻译,考察自然发生的、工具介导的相互作用情境。译者在其真实环境中独特的、动态的工作程序,例如记忆、监控、不确定性管理、解决问题和决策的认知过程,适合从情境认知的角度进行分析。它们常常涉及外部情境线索和外部的工具(Risku 2014),以及公司政策或客户偏好等社会因素(Ehrensberger-Dow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