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1 翻译认知行为隐喻

3.2.1 翻译认知行为隐喻

在中国古代,翻译被隐喻为刺绣。“翻也者,如翻锦绮,背面俱花,但其花有左右不同耳”(赞宁,转引自Cheung 2006:177)。在刺绣的隐喻中,原文和译文犹如刺绣的前后面;而在翻译的概念化中,译文与原文不同却互补。

中外历史上,翻译也曾被隐喻为绘画。比如Dryden(1685:23)说,“翻译是描摹生活的绘画”。Gottsched(1743:57)认为,“翻译正如学习绘画的初学者对一个模特的描摹”。傅雷(1984:80)认为,“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而郑振铎(1984:379)则认为文学作品的译者“所用的不是与原作同样的颜料,但却要他的画图有与原作同样的力量与效果”。1

翻译也有不同的表演隐喻。余光中(1984:747)认为,“理想的译者应该是‘千面人’,不是‘性格演员’”。钱锺书(1984:31)援引《朱文公集》卷四三《答吴公济》中的表述,认为“[翻译]正如用琵琶、秦筝、方响、觱栗奏雅乐,节拍虽同,而音韵乖矣”。Nossack(1965/1992:229)对翻译有这样的描述“他[即译者]只需翻译对他有吸引力的内容……通常不会期望演员试图扮演与他的性格、外表或年龄相反的角色”。Trask则说,“我意识到译者和演员必须拥有同样的才能。他们所做的都是从别人身上获得某种东西,然后将其表现出来的东西,仿佛那是他们本身所固有的……就像在舞台上一样”(转引自Venuti 1995:7)。2

与表演隐喻相关的是翻译的变色龙隐喻。汉学家Harman(2006b)在接受采访时说,“我有点像变色龙,感觉一直在随着文本的色彩或情绪而变化……是作为译者的身份决定的,是无意识的发生的而不是有意识的,我宁可将这称作感觉,而不是一种方法”。

而汉学家McDougall (2007)则认为,翻译是导演行为。她呼吁道:译者在翻译决策过程中应拥有更大的权威性(authority)。文学译者经常被比作演员或音乐家,但McDougall认为最合适的比喻应该是导演。导演在原作的基础上进行改编,译者可以与导演一样,整合阐释和创造两种功能,在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经验的基础上,向翻译文本中注入更为丰富和更具深度的内容。

翻译也被比作竞赛和游戏。Levy(1967:1172)认为翻译就好比一种棋牌游戏,游戏中的每一步都受到之前的决策的影响。许渊冲(2000:2)指出:


文学翻译是两种语言、甚至是两种文化之间的竞赛,看哪种文字能更好地表达原作的内容。文学翻译的低标准是求似或求真,高标准是求美。译者应尽可能发挥目标语优势,也就是说,尽量利用最好的目标语表达方式,以便使读者知之,好之,乐之。创造性的翻译应该等于原作者用目标语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