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2 翻译过程的关联–推理模式
翻译的关联–推理模式是在翻译认知研究中占据相当影响和地位的一种翻译过程解释模式。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简称RT)(Sperber & Wilson 1995)提出了不同于传统的编码–解码模式的交际模式(communication model)。它反对传统的意义观和信息传递观,与第二代认知科学的认知观有契合性。Gutt(1996)将其应用于翻译研究,明确了翻译作为跨语言交际的推理属性。
关联理论主张,从核心本质上说,人的交际依赖于推理。交际中包含显性和隐性信息,隐性信息的存在和解释是依赖基于语境的推理。意义不是由文本单独传达,而是非常依赖于文本与语境的相互作用。
Sperber & Wilson(1995)指出,意义是由大脑积极建构的,依托已有知识与语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推理。在关联–推理模式中,理解过程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交际被视为交际者使用可感知的现象(称为刺激)为他们意图传达的思想(预期的解释)提供证据的过程。从受众的观点看,交际是以他们提供的刺激作为证据推断人的交流意图的过程。人类交际机制具有另外两个关键因素:语境以及在推理过程中起到引导作用的先天策略——RT的理解程序。
在关联理论中,语境是一种心理学概念,它指的是接受者关于世界或认知环境的假设的一个子集。认知环境考虑了各种外部因素(包括文本的上下文或伴随文本,以及任何社会文化、历史、情境或其他假设可用的信息),但关联理论把重点放在它们提供的信息上,强调它们对于解释过程的心理可用性或可及性。语境不是“给定的”,而是被选择的,而“特定语境的选择是通过搜索相关性来确定的”,语境是允许文本或话语“最佳处理”的一组信息(Gutt 1996;Sperber & Wilson 1995)。
Sperber & Wilson(2002)认为,明示–推理交际在大脑中触发一个专门用途的思维过程,即RT的理解程序。简而言之,这个程序是以下性质的优化过程:当人类大脑中呈现任何形式的信息时,便试图从中推导出它的认知效应。当呈现的信息与已经在脑海中的信息建立链接时,会以一定的推理方式产生认知效应(即语境效果)。认知效应是关联的本质,从RT意义上说:一条信息所具有的认知效应(收益)越多,它就越相关。认知效应被视为信息加工的收益,并成为信息加工的理据。同时,加工信息需要心理努力,这一点即这个过程的“成本方面”。这种成本与收益间的相互作用机制被概括为最佳关联原则。当且仅当交际行为与最佳关联原则一致时,才能确保成功。简单来说,就是让受众的知识状态有足够的改变但不让其作出额外的努力(Gutt 1996;Sperber & Wilson 1995:58)。
关联理论将描述性话语(在对象和心理表征之间建立相似性)和解释性话语(在两个心理表征之间产生相似性)区分开来。它认为,“我们所说的和我们想要沟通的想法之间的关系是一种解释性的相似性——我们不一定说出我们的想法,更多的时候我们所说的解释性地类似于我们所意图沟通的”(Gutt 1991:33)。翻译是语言解释性使用的一个实例。问题不在于作者的意图是否存在(RT不否认作者意图的存在),而是我们能否表达他意图的意义。Gutt(1991)把翻译定义为最佳解释相似性的交际,其中源语文本和目标文本“在解释上彼此相似,以至于它们分享它们的解释和/或含义”(Gutt 1991:44)。简而言之,翻译的关联理论认为:在充分考虑目标文本读者的认知环境及其期望的情况下,译者需要产生一个解释性地类似于源语文本的目标文本,但更重要的是,它应该是最佳关联的(在不产生不必要的努力的前提下产生特定的语境效果)。
从历史的角度看,关联理论对翻译过程的认知研究具有一定的奠基作用。它所提出的有关语境和推理的认识,在某种程度上颠覆了对于翻译过程性质的传统认识。关联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两种认知原则来制约翻译的信息处理,即最佳关联原则和解释相似原则。前者优先于后者:前者确保交际成功,而后者则确保原文和译文间的关系是翻译关系(Tan 2009;谭业升2012a:327-328)。关联理论使我们意识到,全面的翻译理论需要理解基本的认知动力机制。
当然,关联理论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Muñoz Martin(2017)批判了关联理论的思维计算程序观和客观主义倾向。对于Gutt而言,思想是一种具有命题形式的心理表征。他还规定,当且仅当:(1)意义可以被计算;(2)文本中的隐含和明示意义是先验的,即对每个人来说都相同的,因此独立于读者或听众;(3)读者/听众使用作者/言者意图的语境,这三个条件都满足时,就有可能存在一个等式方程:译文的隐含和明示意义的总和等于原文的隐含和明示意义的总和(Gutt 2000:173-197)。这组条件指向一个客观意义受到中性处理的理想观念,是涉身认知观否定和批判的观念。Gutt本人也认识到这是一种理想状态。
此外,Panther & Thornburg(2004:93-95)指出:“虽然概括出能够指导推理的一般原则是一个理想的目标,但是也要付出代价:在描述个体情景的资料时,关联理论学者往往诉诸详细的描述,以描述出个体案例的语用意义是如何产生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描述与它自己高度抽象和普遍的话语解释原则是不相称的”。由于关联是一个一般性的概念,自然会产生一个问题:在理解文本时是否存在中间层次的推理原则或更具体的认知过程?
鉴于关联理论的局限性,我们可以在两个方向做进一步的研究:(1)研究更具体的认知机制或中间层次的认知机制;(2)进一步探究认知语境的结构(Tan 2009)。
关联理论的有关观念在翻译认知研究中占据相当大的影响和地位,我们将在下一章看到,在翻译过程实证研究中,认知负荷和认知努力是很多实验研究和行为研究的归结点,是翻译认知过程实证研究重要的概念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