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译者实时认知加工研究的方法论假设
按照Chesterman(2012,2015)提出的研究的三种视角,大多数翻译过程研究是实时视角的研究,即译者实时认知加工的实验研究。而按照Göpferich(2008:9-16)的分类标准,我们可能会将目前大多数翻译过程研究描述为定性研究:主要通过心理语言学的方法聚焦在线过程,并且只在一个时间点收集数据(属于横断面研究);除此之外,也有部分纵向研究正在开展(如Hansen关于干扰源的研究,TransComp和PACTE研究小组关于翻译能力获得的研究)。翻译过程实证研究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于翻译产品的规定性和回顾性视角研究的反动,既依赖于认知研究技术的进步,也依赖于基本的方法论假设。
Jakobsen(2014)从方法论角度概括了翻译过程研究,尤其是译者实时认知加工实验研究的三个基本假设。第一个假设是“心智–大脑–行为”相关性假设,即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具有认知(“心智”)活动相关性,可以记录为用户活动数据(user activity data,简称UAD)。脑海中的活动在大脑中都有相应的生理表达,并且在身体上表现为可更直接观察到的表达:它可以表现为面部表情、皮肤上的电流和其他效应、手势以及头部和身体运动、眼动、言语器官的运动,以及书写和打字的运动。这些(微观)行为被假定是由大体上有意识的心智加工过程所产生的。言语和写作也被认为是内部认知的反映,但我们通常只处理它们的内容,并不把它们当作认知心理过程的行为证据。
第二个假设“问题–加工努力–持续时间”相关性假设是在GoldmanEisler(1972),Butterworth(1980),Schilperoord(1996)等研究者的启发之下形成的。这一假设认为用户活动数据中记录的行为和微观行为表现之间的潜伏期(“停顿”)是和行为表现记录本身一样重要的认知线索。
第三个假设是“多方法形成更强假说”,即假定伴随性的有声思维报告、(提示的)回顾报告或通过其他方式获得的有关同一事件的定性数据,与机器记录的定量数据结合后的多元互证/三角测量有可能会促成更强的假说。该假设主张使用多元互证/三角测量法分析从一个翻译事件中得到的数据的集合,通过多方法和多途径开展翻译研究。翻译是一项结合了多种技能的复杂活动,它涉及至少两种语言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以及跨越两种语言重新表达意义的能力,并且经常在多种媒介(口头/听觉、视觉、印刷和标识)中进行;翻译可以实现多样的传播和社交功能,因此仅凭单一的方法和途径无法完全捕捉和理解它。
以上三个基本假设的主旨是明确从外在的行为表现考察内在翻译认知的合理性。只有依托实证技术和手段考察翻译过程涉及的认知运作,将跨学科的经验数据分析和高层次的统一认知理论联系起来,才能保证认知翻译学研究具有跨学科的基础和意义。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翻译过程的实证研究已经产生了很多研究成果,本书无法完全涵盖。接下来,我们仅对译者实时认知加工的研究所依托的核心构念、问题和提出的假设进行综述。同时,我们的评述也将力图明确现有的译者实时加工研究的理论模式或模型,并概括该领域讨论的问题所处的认知维度和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