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 结语

3.8 结语

翻译认知研究目前仍缺乏统一的理论框架,研究者多借鉴心理语言学、认知心理学以及语言学的概念、模式和构念来解释数据(Muñoz Martin 2015)。目前还未出现普遍的、广泛接受的翻译过程模式,因此模式构建仍然是当今翻译过程研究的主要关注点之一(参见Shreve & Angelone 2010)。

基于认知翻译学的概括承诺和认知承诺,我们可以对已有的翻译过程模式进行梳理、概括和评判。具体来说,基于概括的层次和方面,我们可以对某一模式所涉及的翻译的阶段、步骤、现象及其精细化程度进行评判。而借助于两代认知科学认知观所提供的宏观视野,我们可以对不同模式中展现的认知观念和认知要素进行评判。

建构合理的翻译认知模式可以深化我们对于翻译知识本质的理解,帮助我们回答如何翻译和如何学习翻译的问题。通过澄清翻译知识的本质,并将其与语言的知识相区分,我们就可以更好地调查译者与双语者的区别,并明确区别的界限。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需要将过程模式与认知科学、心理语言学等关联学科的理论整合起来。由于双语者的心理词汇和认知过程与单语者截然不同,翻译的认知理论不仅要整合关于语言的认知论,还要整合有关双语现象的认知理论(Halverson 2010)。我们可以借鉴心理语言学的相关研究探索双语表征如何表征和互相通达,在更精细的层次上对其进行概括,并展开实证研究。

一个强有力的翻译过程模式还须将翻译活动置于认知科学姊妹学科中出现的有关阅读、文本理解、写作和双语表征的最强有力、最可行的框架内,将阅读、写作和转换等基本活动置于认知和双语表征的一般和专门模式的语境之内。阅读理解中的意义如何构建的问题也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按照Kintsch的模式,构建的结果是命题集合形式的情景模式,关联理论的意图意义也以命题的形式表征;但是,根据新的涉身认知观,除了命题外,意象也是表征存在的形式,语言意义的建构过程离不开不同识解维度上的意象建构(Langacker 1987,1991)。关于这一问题,第二代认知科学中拓展的认知观会给我们带来新的思考。

Shreve & Lacruz(2017:127-143)认为,未来十年中,认知翻译研究的主要挑战是追求与认知科学持续的学科整合,其目标是在翻译和认知方面巩固实证研究,并支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翻译认知模式。对此,我们只能部分赞同,毕竟建立一个用于指导翻译实证研究的统一的翻译认知模式可望而不可即,其中涉及太多语言、文化和认知因素,还会涉及概括的层次和精细化程度的复杂问题。考虑到目前各种模式提出的预测指标的复杂性和绝对数量,我们认为目前基本不可能建立一个全面的、普遍可以接受的翻译过程模式,我们只能在某一层次或某一方面建立预测性较强的模式。我们可以在概括承诺和认知承诺上试图达成一致,从而在一个承诺框架内讨论共同的问题,彼此借鉴互补,避免无谓的争议。

在构建翻译的“全过程”模式之前,认知科学需要为翻译过程的各要素过程建构出可复制的、可测试的模式;这一模式要能解释实际口笔译实践过程中各要素过程的相互作用,同时不会产生混淆变量的风险。Carl & Schäeffer(2017)认为,有了充足的翻译过程研究数据,我们或许有可能开发出有关的技术,对一些启动可观察行为序列的潜在认知过程进行分类和识别。

接下来,我们将依托翻译过程研究以往的核心构念或者模式,对基于新技术和实验法的翻译实时认知加工过程进行评述,并为在实验研究中引入新模式11提供启示。

注释

1 以上引文均转引自Tan Zaixi 2006:43。

2 以上引文均转引自Tan Zaixi 2006:43。

3 不同于当前语言学界与“形式主义”相对立的“功能主义”,我们称之为纯功能主义或纯认知功能主义,以示区分。

4 Britannica Concise Encyclopedia. 《不列颠简明百科全书》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8.

5 当然,有人并不认同这种合理性,认为这充其量只能算是类比,神经元包含整个命题的内容,而这在生物学上是不可能实现的。也有人认为连通主义只是有关硬件实施的学说(Fodor & Pylyshyn 1988),目前这场争论仍在继续。

6 机器之心.“翻译界的重大突破——谷歌翻译整合神经网络,翻译质量接近人工笔译”https://www.huxiu.com/article/165513.html; Google. Google's Neural Machine Translation System: Bridging the Gap between Human and Machine Translation,ArXiv.org,2018年6月5日下载。

7 简单而言,就是赋予主体达成某种特定任务的特征和属性。

8 利益是由“个人和社会诱导的似乎可以选择的行动取向”(Risku et al. 2013:163)。

9 有人译作“脱壳”,笔者认为,这一译法预设了客观主义的语言容器隐喻,因此不妥,参见谭业升2016。

10 从信息加工理论角度看,语言的意义和文体价值等都可转换为同质的信息。

11 一些学者认为,强有力的认知模式应该能够指导研究并引导实验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