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3 隐喻与翻译过程概念化的侧面截显

3.2.3 隐喻与翻译过程概念化的侧面截显

我们通过隐喻来照亮翻译的某些侧面。侧面是相对于某一概念基底(base)而言的,是注意上突显的、作为相对于基底这个隐性的背景结构或概念语境而存在的明示结构(Langacker 1987)。历史上的翻译隐喻往往基于译者个体的经验截显(profiling)翻译基底的某些方面。如果要明确隐喻如何照亮或照亮了翻译的哪一部分侧面,就需要对翻译事件有一个基本的认知框架。因此,有必要对翻译过程预设一个大体的或者说模糊的、包含基本元素概念基底框架。如下图所示:

alt

图3.1 翻译事件框架

生产处于翻译事件框架的核心位置。从上节列举的示例中,我们可以看到,翻译过程的非西化或去西化隐喻大多侧重于目标语情境中翻译生产的创造性变化和它的积极的文化交流作用。Tymoczko(2009:403-409)指出,为了满足当代翻译实践和应用的需要,我们须“超出语义再现”这一框架,对翻译活动作更充分的定义。探究欧洲以外语言中占主导地位的翻译有关表达,我们可以看到,隐喻概念化及其实践例示让翻译研究(包括功能主义的研究)中许多有关翻译过程的现有概括具有了力量、结构、验证效度和可记忆性。许多西方和西化译者仍然认为在翻译的概念化和翻译加工过程中,必须强制性地聚焦于单词或句子层面,而上述扩展的、替代性的翻译概念化模式(主要是隐喻模式)打破了这一传统主导意识的藩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