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1 脑电技术
脑电技术通过安置在头皮或颅内的电极,记录大脑皮质神经元的自发性、节律性电活动(Lachaud 2011)。
脑电技术可以在头皮上侦测到被试执行某项特定认知任务时神经细胞的生物电信号,并且放大相关记录,进而形成脑电图。这种特定的电信号也叫作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s,简称ERP)。
基于ERP的翻译研究尚不多见。Kurz(1994,1995)、Janyan et al. (2009)和Christoffels et al. (2013)曾进行了相关的口译研究。Kurz(1994,1995)调查了四位会议口译员在无声同传(silent 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过程中的神经活动。研究结果显示,大脑左半球(LH)激活明显。Janyan et al. (2009)考察了18位被试在保加利亚语与英语之间的双向词汇视译活动,研究表明:词汇越具体,大脑右半球(RH)的参与程度越高;与L2–L1方向的翻译相比,进行L1–L2方向的翻译时左颞(left temporal)和大脑右半球的激活状态更为显著。Christoffels et al. (2013)采用ERP技术考察了语言冲突在口译产出过程中的相关神经活动,尤其是前额区域的电信号。需要指出的是,这些研究中的实验任务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翻译任务,而是与翻译活动相近似的实验任务(如无声同传)。
脑电技术的优点在于对人体无害且时间解析度高(在毫秒级),但缺点是空间解析度较低。而且值得注意的是,脑电测量必须避免任务以外的活动,它们会影响翻译活动中产生的电位变化。脑电技术要求不能有触发眼球运动、眨眼、身体活动和任何不相干皮层活动的情景(Lachaud 2011:136),因此翻译时的有声朗读和打字是要竭力避免的。如此一来,我们就无法将脑电技术与眼动跟踪技术或击键记录技术结合使用,也无法将其应用于笔译研究。基于脑电技术的翻译认知过程研究有待学界作进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