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1 概括承诺与翻译过程模式构建
基于认知翻译学的概括承诺,我们在探讨翻译模式时要分析某一模式的概括层级(level of generalization)和方面。概括的层级是指概括的抽象和精细程度(level of granuality),我们可以据此判断某一模式的精细程度。比如Bell(1991)的翻译过程模式相比Nida(1969)的“分析–转换–重构”模式就更加精细,而翻译研究领域早期以计算机流程图类比为基础的决策过程模式就只是一般层级的泛泛概括。概括的方面是指某一模式对于翻译过程的哪些方面作了概括。比如一些模式对翻译过程的概括是整体的或者说“全过程”的,包括对翻译过程的理解、转换和产出三个阶段的概括;而另外一些模式是对要素过程的概括,即突出对翻译过程中的一部分现象、某一阶段或某一认知方面的概括,或是对某一特定语言现象或某一语言层级上的翻译过程的概括。Ritva Leppihalme(1997)的典故(allusion)翻译模式关注某一种语言现象的翻译;Gile的认知努力模式主要关注工作记忆容量的制约作用。而借鉴心理语言学的双语表征(bilingual representation)研究的模式多是词汇层次的概括,这方面的例子有刘绍龙、王柳琪(2010)基于Kroll & Stewart(1994)的非对称模型(hierarchical bilingual model)建立的词语翻译的非对称性表征模型(我们将在后续章节中对此作详细探讨)。
在概括性承诺下的考察,要避免因理论便利而将一体的现象做切分,而没有在更高层级上概括;如果各部分之间存在有机的联系,翻译过程模式中就应该包括对不同部分模式之间的关联性的概括。另外还需明确模式中是否既考虑了语言因素,也将社会文化等因素纳入模式概括的范围。认知翻译学的最终目标应该是建立有机的、系统的口笔译认知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