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1 翻译创造性的定义和研究领域

5.5.1 翻译创造性的定义和研究领域

译者的创造性一直以来都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被认为是一种“神来之笔”或是一种“直觉”。目前创造性已经摆脱了神秘、黑暗的起源,通常与积极的人格特质相关联,例如原创性、想象力、艺术感觉、好奇心或者制定决策和批判性分析的能力(Rojo 2017b:350)。翻译研究学者和客户已经认识到创造性对于学术和专业成功的强大潜在作用:创造性译者受到赞扬和追捧,学者则致力于破译翻译创造性的认知机制(Rojo 2017b:350;谭业升 2012a,2012b)。

二十多年来,不同学者、翻译家或翻译理论家从不同方面和角度对翻译的创造性作了论证和阐述,并达成了共识:翻译不可避免地带有创造性特征。比如Ballard(1997)声称,创造性和主观性是翻译活动的一部分,如果翻译研究建立在现实基础上,学者就必须将创造性纳入研究议程。然而翻译研究同样需要面临心理学中的定义和测量问题。相对于翻译过程研究的主流研究领域而言,关于翻译创造性认知的研究受到的关注相对较少。尽管这一领域的研究数量日益增加,但学界尚未就如何界定翻译创造性的概念和实施相关测量的方法达成共识。

创造性这一概念较为复杂,很难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其他领域的创造性定义问题在翻译研究中也同样存在(O'Sullivan 2013:42)。目前基本达成的共识是,有关翻译创造性的认识与翻译规范理论是相违背的。事实上,各种翻译定义已隐晦或明确地承认,翻译问题的解决是一种具有开放性的游戏形式(Levy 1967/2000;Newmark 1995;van den Broeck 1998),是一种持续变化和创新的过程(Delisle 1998;Riccardi 1998)。在翻译过程研究中,创造性成为解决翻译问题这一过程的内在特征,可以通过经验和实验方法对其进行探索。翻译培训领域则大多采用以过程为导向的方法,将创造性作为翻译教学中需要发展的能力。与心理学的有关目标相呼应,翻译过程研究领域的创造性研究有四个目标:描述翻译的创造性特征;确定翻译的创造性过程所涉及的认知加工;衡量译者的创造性人格对翻译行为表现的影响;阐明可能有利于创造性的发展的教学和工作环境因素。每个目标领域涉及不同的研究方法(转引自Rojo 2017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