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2 自动化构念下的译者实时认知加工研究

4.2.2 自动化构念下的译者实时认知加工研究

4.2.2.1 关于自动加工/不可控加工和可控加工区分的理论假设

Schneider & Shiffrin(1977)提出的双加工理论(dual process theory)认为,人类有自动加工(automatic processing)和可控加工(controlled processing)两种信息加工方式。自动加工是由刺激引发的自动的无意识加工过程,不受制于认知资源,而且在形成之后不易改变。可控加工则会受到个体意识控制,需要注意资源的参与,并可以随着客观环境变化策略性地对资源灵活调配。经过充分的训练,可控加工有可能转化为自动加工。在认知心理学中,“自动化”的概念被用来捕捉这样的过程:某种频繁进行的活动或认知过程,从需要有意识注意的阶段发展到仅凭少量或无意识的努力即可进行的阶段。在翻译学中,该构念在翻译过程研究早期基于有声思维的研究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关注(参见Bernardini 2001)。

在翻译研究中,自动加工也被称作直觉加工。Kiraly(1990:67)认为,翻译过程中的直觉加工是不可控的、无意识的过程,而可控加工是有意识地利用策略解决翻译问题的过程。Kiraly(1995:101-104)区分了翻译信息加工的直觉工作区(intuitive workspace)和可控加工中心(controlled processing center),并探讨了两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互动。Kiraly(1995:104)认为,原文信息首先在直觉工作区产出尝试性的暂定译文(tentative translation),这是自动化加工产出的未经验证和监控的即兴联想产品,接着可控加工中心对暂定译文进行基于目标语和文本特征的调控,并应用有关策略解决翻译问题;如果可控加工中心使用的策略无法解决问题,信息会被送返至直觉工作区。Hubscher-Davidson(2013a:215)基于双加工模型,以个案研究为基础探讨了直觉(intuition)对翻译决策的影响。

与Kiraly相似,Hönig(1991,1995:79)在其翻译过程模式中区分了可控工作空间和不可控工作空间。在不可控工作空间中发生的自动加工是激活并提取储存于长时记忆中的框架和图式的过程,并会产生一些尝试性的翻译选项。在可控工作空间中的可控加工是对翻译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并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来处理问题的过程,简单说即是选择和使用策略的过程。这些策略是通过广泛的专业翻译实践获得的,包括微观和宏观策略。两种加工反复交替出现,并非总是以平行有序的方式进行。

4.2.2.2 自动加工/不可控加工和可控加工区分的标准和测量

Krings(1986)基于有声思维报告,总结了与可控加工有关的11个“问题指标”,包括口述问题、使用参考书、停顿、译文语言修改、译文质量评估等。Kiraly(1995:76-79)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其细化为译者可控加工的19种翻译策略。Lörscher(1991b:88)认为,可控加工是有意识地利用翻译策略解决翻译问题的过程,并将是否存在翻译问题作为区分自动和可控加工的一个标准。具体的区别性特征包括:翻译问题的解决方案在多大程度上是自动化产出的,译者是否执行搜索操作,翻译问题是否被分解为更小的单位,翻译问题可以在多大程度上用言语表达出来。Lörscher据此区分了五种基本翻译类型和复杂类型。

Jakobsen(2011)指出,眼动跟踪和键盘记录产生的数据具有时间解析度,而高时间解析度在研究自动和可控过程之间的差异时特别有用。目前已有一些自动化翻译过程研究使用击键和眼动跟踪数据,例如Dragsted(2004)和Hvelplund(2011)。

Schäeffer & Carl(2013)对共享表征观念进行了可操作化,以便调查“自动过程”。他们认为,重复的翻译经验构建出共享表征,然后自动访问和使用,“反复触及源语和目标语语篇的隐性机制在译者的长时记忆中建立了共同的表征”(Shäeffer & Carl 2013:174)。在后来的研究中,Carl et al. (2016:29)开发了词语翻译困境(word translation perplexity)这个变量,用于衡量“在给定语境中源语词能够产生多少具有同等可能性的目标语词”。简而言之,该变量用于模拟源语言词义和(一组)潜在目标词位之间的假定关系;其逻辑是,潜在翻译的数量越少,翻译选择就越有可能是“自动的”。基于这种测量方法和先期假设,Schäeffer et al.(2016)调查了表面上共享的表征对翻译阅读过程的影响。在研究设计方面,他们首先分析了CRITT的翻译过程研究语料库数据,建立翻译困境度量,随后对翻译阅读中的注视数据进行分析以检验假设,看翻译阅读是否显示了这种“自动过程”的效应。研究结果证实了先期假设。

4.2.2.3 两种加工与翻译能力和经验的关联

有关两种加工的早期翻译过程研究旨在探查不同译者群体之间的差异,以了解自动化在不同经验水平的群体中的表现4。Kiraly(1995:109)基于有声思维报告法的研究表明,译者的自动加工和翻译策略与译者翻译能力水平存在相关性。在同等条件下,译者翻译能力越强,自动加工越多。

Shreve & Lacruz(2017)从翻译能力发展的角度阐述了自动化形成的过程:随着新译员对翻译任务的性质逐步加深了解(比如通过培训或刻意练习),并且认识到任务执行中的成功和失败之处,他们就可以有意识地应用策略来帮助自己作出正确的选择(Roberts & Erdos 1993)。对任务的元认知意识、认识问题的能力、发现解决问题方法的能力、认识和评判进展的能力以及评判问题解决的成败的能力构成了我们所谓的翻译知识的大部分内容。随着专业知识的发展,译者迅速而准确地执行转换的能力得到提高,有意识的努力逐渐减少,这种现象被称为自动化。

就两种加工与翻译能力和经验的关联而言,目前的研究中还存在争议或不一致的观点。比如,Jääskeläinen(2002:111)和Tirkkonen-Condit(2005:412)的研究表明,经验丰富的译者能意识到更多翻译问题,因此翻译能力与两种加工方式的实际呈现之间表现出较弱的相关性。不同译者群体在两种加工方式上的表现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仍需进一步探讨。

4.2.2.4 两种加工与翻译方向和语言层面

Lörscher(1991b)发现,自动化与翻译方向存在相关性。目标语为母语时,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自动化加工更多;目标语为第二语言时译者更有可能使用复杂的翻译策略,将翻译问题分解成更小的片段。Lörscher还表示,可控加工发生在各个语言层面。译者往往在单词、短语和句子层面上对文本进行切分,但在句子层面以上却很少切分。翻译专业知识水平越高,译者就越倾向于将文本分成更大的单位,包括话语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