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2 翻译过程的创造性特征

5.5.2 翻译过程的创造性特征

翻译与一定的源语文本相关联,但这种关联的紧密程度在不同的情况下也有所不同(Perteghella & Loffredo 2006)。以往关于翻译转换的研究将创造性设想为对直译的偏离,主要采用基于产品的分析方法进行研究。翻译研究中通常通过分析翻译转换或探讨翻译规范,呈现创造性目标文本的新颖性和相关性特征。翻译转换分析则通过比较目标文本和源语文本,寻找目标文本中偏离源语文本文字或常规的变动及修改;其中一些改变是强制性的,另一些则是可选的,可选的改变最终被解释为创造性策略的关键标志。一些研究采用文学研究方法,主要侧重于分析文体转换和特定文学作品的个性化翻译(参见Levy 1963/2011;Perteghella & Loffredo 2006)。译作是不同于原作的新的产品,因为中间翻译过程经历了相对于源语文本的改变,具体体现为多种多样的翻译转换方法;同时,译作相对于目标语语言文化环境来说是一种新的产品,它给目标语语言文化带来了新的言语和审美形式(谭业升 2012a,2012b)。

翻译规范的存在意味着偏离的可能性,我们可以根据翻译规范的背景分析个体的创造性行为。研究的基本假设是,捕捉翻译生成中的模式可以确立“创造性形成的背景”(Baker 1996:179)。目前我们可以通过较为科学的语料库方法判断创造性行为是否符合语言规约,不过语料库方法也给我们的创造性研究带来了“挑战”或新的启示。

正如Hanks(1996:85)所说,“语言的创造性潜质是不容否认的,但是语料的检索(concordance)证据强烈地警示我们……我们所说的几乎所有话语中重复着相同的陈词滥调。如果不是这样,语言就变得不可驾驭。人类不能容忍太多的创造性”。然而,Kenny(1998:515)指出,“常规性并不是个坏事情。它可以让我们确认哪些是创造性的语言使用”。语料库语言学先驱Sinclair比任何人都更加重视语言产出的规约性,但是他(1984,1996:81)也同时指出,重复的语言使用并不意味着否定独创性的一次性语言使用;相反,在重复实践提供的解释框架下,独创性的价值和意义才得以被重新看待(参见Balaskó 2008;Olohan 2000/2006;Stewart 2006)。

Partington(1995)探讨了创造性语言使用如何在通常情况下取决于对读者的搭配期望的颠覆,而Kenny(Olohan 2006:93-104)则重点探讨了基于语料库确认源语文本词汇创造性,并找出作者特有的词汇的方法。语料库证据表明,作为译成语言的英语(translational English)出现了规范化趋势,并产生了更传统的和原创性更低的目标文本(Kenny 2000,2001,2006)。如果我们从与译入语规约性对立的角度看翻译的创造性,将译成语言的新奇性与创造性视为对规约性的复现结构和常规结构的偏离,那么翻译的创造性似乎并不是其主要特征,而只是体现在译成语言偏离目标语规约的有限的现象上。翻译的创造性的确低于创作,这是与传统翻译论相一致的结论。当然,上述类型的语料库数据被证明是不准确的,因为语料所涉及的语言和文本类型似乎对数据结果有一定的影响(参见Zanettin 2012)。我们应该意识到,这种归纳推理的方法并不完全可靠,还需要通过过程研究进一步验证。只有将上述基于产品分析的翻译转换和规范研究12与其他认知研究方法结合起来,才能进一步深化翻译的创造性研究。

有关翻译创造性特征的描述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详见谭业升2012b),而其中主要的不足之处在于侧重于语言或文本的偏离性特征,而忽视创造的交际特性和认知特性。Martinet(1991)在文体学和语言学背景下,将创新性与表情性(expressivity)联系起来。基于此,Maynard(2007)认为,语言创造性表现在利用语言和话语以某种特别的方式突显超出直义命题信息的个性化的表情意义。个性化的表情意义涵盖了交际的、心理的、情感的、人际交互的、修辞的各个方面,具体体现为人际的亲密疏离、情感、移情、幽默、文字游戏、称呼、自我感知、身份以及修辞效果等。Maynard对创造性的描述凸显了语言的交际特性。而翻译创造性也应该具有其交际维度。

作为过程的翻译既是一种外在的跨语交际活动,也是一种认知过程,一种内在的思维或概念化的过程。有关创造性翻译的认知特性,有学者从认知心理学角度作了考察。Lin(2006)借用心理学中的前景化概念考察了寒山诗的原文和译文在审美连贯风格上的差异。而Jones(2006)的译者心理研究考察了译者对焦点意象的处理,从而揭示了原文和译文在意义和内容上的变化。Kußmaul(1991,2000a,2000b,2005,2007)以Fillmore(1976,1977)的场景与框架理论为基础区分了不同的翻译认知转换类型。他基于有声思维法证明,启发创造性解决方案的过程可以与场景视觉化相关联。视觉化有利于实现场景感知的调焦,从而帮助译者重新选择场景中的有关要素,产出新颖的翻译表达。对翻译创造性的描述应该重视翻译过程的认知和交际特性(谭业升 2012a,2012b),翻译的创造性转换应该关注这两个维度上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