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Chesterman对翻译过程模式的分类:三种视角
翻译过程的传统隐喻让我们看到了翻译过程在某时期或历史阶段可能凸显的某些侧面,它们是翻译过程粗略的模式化方式。然而,真正客观而科学的研究需要对翻译过程进行更加深度和精细的模式构建。
翻译过程模式的构建与看待“翻译问题”的取向紧密相关。Toury(2012:45)阐释了“翻译问题”这一概念的三个取向:
1)源语取向的翻译问题,指与(不)可译性问题相关的抽象意义的翻译问题。它们并非基于具体现实的翻译行为,而是假定的、前瞻性的、抽象的“翻译问题”。
2)目标语取向的翻译问题,指翻译产品呈现出的各种实际的可以重构的翻译问题;它们是现实存在的、回顾性的,可以基于第二章所述的文本对比描写分析方法通过“替代项–被替代项”的关系来重建,也是历来比较受关注的翻译问题。
3)过程取向的翻译问题,指伴随实际翻译过程发生的各种过渡性的或终端性的翻译问题。它们具有过程性和动态性,也是回顾性的问题,可以通过第二章所述的各类实验方法捕捉。
Chesterman(2012,2015)重述了Toury(2002,2012)所提出的针对翻译行为的三类“翻译问题”,并以问题为中心对翻译过程模式进行分类。这些问题被分别重述为:(1)某给定原文项目的可译性和潜在的翻译方法;(2)基于现实的给定译文项目反向回溯其所解决的问题以及重构促使这一问题得以解决的思维过程;(3)依据临时方案、言语反思或停顿等在某一翻译行为过程中出现的迹象考察译者的实时体验。Chesterman进而提出了与三类问题对应的三种认知过程模式,即虚拟过程模式(models of virtual processes)、逆向重构过程模式(models of reverse-engineered processes)和实时过程模式(models of actual processes),并分别描述了三种模式在描写性、解释性和预测性上的特质。我们将Chesterman的三种认知过程模式以及他给出的模式示例概括如下表3.1。
我们认为,Chesterman所划分的模式类型,实际上是模式类型建构的视角定位及其所预设的研究路径或取向。原因如下:
1)三种模式中的示例有的是对于翻译过程的整体模式建构,有的是对于翻译过程涉及的某些认知方面或维度的模式建构,而有些示例中并没有显性的模式建构,是Chesterman自己推测出来的。
2)对不同的模式构建者来说,翻译过程的主体(如翻译新手、专业译员和翻译专家)存在不一致性;Jakobsen(2011)的六步微循环模式和Gile(2009)的认知努力分配模式针对的主体显然有所不同。
3)三种模式的界限并不分明。虚拟过程模式、逆向重构模式和实时过程模式都存在对翻译过程中的基本要素的预设,因此都包含虚拟过程视角的思考。实时过程的考察也是从某种外在分项行为推测相关的认知行为,因而隐含对翻译过程的虚构。而虚拟过程的建模又必然会参考对实时过程的观察,以及基于某种问题的重构。三种模式实际上都预设了某种理论或学科出发点的偏好和侧重,甚至是预设了对某种或某些研究方法的偏好。因此,更确切地说,它们是三种研究视角定位;而只有三种研究视角相互结合,将翻译在线、离线的研究相结合,才能接近翻译的真实过程。
表3.1 Chesterman三种视角的认知过程模式
三种研究视角定位无法真正系统地区分各种模式,厘清各种模式的界限和脉络,这一点从各类型模式堆砌式的举例可以看出。鉴于翻译过程模式的多样化复杂状态,我们需要在认知翻译学的理论框架下思考各种翻译过程模式的实质和联系,可以基于认知翻译学的两个承诺——概括承诺和认知承诺对翻译过程模式作区分和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