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接与互融:中西医结合新视角》简介
《对接与互融:中西医结合新视角》这本书是由.尹常健著创作的,《对接与互融:中西医结合新视角》共有206章节
1
作者简介
尹常健(1950—),男,山东省临朐县人,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中医科学院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中华中医药...
2
目录
目 录 作者简介 上 篇 中西医结合——永恒的科学使命 一、中西医结合的渊源与现状 二、中西医结合的定义和内涵 三、为什么要中西医结合 (一)两种医学体系并存的...
3
上 篇
Shang Pian...
4
中西医结合——永恒的科学使命
中西医结合虽然在我国已经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漫长历程,也取得了许多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至今学术界仍对此时有褒贬,毁誉不一,见解各异,充分反映了国人普遍存在的对中西...
5
一、中西医结合的渊源与现状
中西医结合肇端于20世纪初叶中西医汇通派提出的学说和临床实践。20世纪西方医学在我国的广泛传播与飞速发展引起了中医学术界的普遍关注与重视,不少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
6
二、中西医结合的定义和内涵
对中西医结合的定义和内涵历来有各种不同的理解,李致重先生将中西医结合定义为:“中西医工作者相互合作,中西医学术相互配合,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目的的实践过程,谓之中西...
7
三、为什么要中西医结合
...
8
(一)两种医学体系并存的必然选择
中西医结合是中国医学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这一事件的发生不是偶然的,而是中西医学两种医学体系共同汇聚于中国的土地上所引发的必然结果。中医学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9
(二)中医学术自身发展的实际需要
当前,中医面对的治疗目标已经由传统的中医病证全面转换为现代医学疾病,我们进行的一切中医研究,包括临床诊治、疗效评价、新药研制、科研设计及实施等,都无一例外地是以...
10
(三)现代医学发展的客观需求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近三十年来,西医学在教学、医疗和科研的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举世瞩目的成就,使我国医疗卫生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多学科已经接...
11
四、中西医能不能结合
对中西医能不能结合的问题,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争论,不少人存有疑虑甚至持否定态度。如有人指出中西医学在方法论上有本质区别,在理论上缺乏真正结合的基础;有人认为中西医...
12
五、中西医如何结合
中西医如何结合既有指导思想的问题,也有方法学问题。毛泽东主席曾指出:“今后最重要的是首先要西医学习中医,而不是中医学习西医。”他还说:“要向外国学习科学的原理。...
13
六、中西医结合的三大目标
...
14
(一)实现理论互融
实现中西医理论的有机互融是中西医结合的主要目标和关键所在。实现理论互融的目的不是否定中西医在理论体系、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而在于更深入地探索二者在生理、病理、...
15
(二)完成实践渗透
实践渗透就是将中医理法方药、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与现代医学诊疗手段紧密结合起来,将中医历代医家的经验积累与近三十年现代医学研究取得的新成果、新经验紧密结合起...
16
(三)建立起中西医结合双重诊疗体系
在理论互融和实践渗透的基础上建立起中西医结合的双重诊疗体系,这不但是中西医结合的终极目标,也是实现创立我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伟大科学理想的唯一正确途径。 双重...
17
七、中西医结合的主要障碍
中西医结合的主要障碍不是来自政策,因为中央确立的“中西医并重”的指导方针为我们提供了可靠的政策保障;也不是来自中西医学术本身,因为中西医理论与临床都具有广泛的趋...
18
(一)中医异化论
有人担心中西医结合会使中医异化,最终失去本色和优势,甚至有人认为中西医结合名为发扬中医,实为消灭中医,提出“结合一点、消灭一点,完全结合、完全消灭”。 实践证明...
19
(二)中医独立论
近年来,有人认为中西医本是两股道上的车,应各行其道,中医应独立前行,强调在经典著作中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坚持完全按传统中医模式从事中医医疗活动,强调自我完善、自我...
20
(三)中西对立论
中西医在同疾病做斗争的过程中本是两支并肩作战的同盟军,有着最为亲近的学术亲缘关系,理应并行不悖、优势互补,但是,近百年来的中医存废之争不断演化成中西医之争,似乎...
21
结语
我国中西医结合五十年的经验充分证明,联合优于单用、互补胜于竞争;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医学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永恒的,一时的不能结合或结合得不好则是相对的、暂时的,...
22
架构起中西医对接互融的学术桥梁(PPT)
...
23
穿越时空的科学碰撞与交融
我国著名文化学者、百岁老人周有光先生曾断言:我们正处在一个双文化时代,即每个民族的民族文化和覆盖全世界的现代文化内外并存、新旧并用,而双文化的结合方式有三种,即...
24
一、解剖结构的一致性
解剖是探知人体结构的唯一途径,是医学的基础,中西医莫不如此。据文献记载,中医学不但起源于解剖,而且对人体结构的认识远远早于西方医学体系。早在2000多年前的《灵...
25
二、生理功能的趋同性
探索人体生理功能是中西医的共同任务,中医学关于人体生理功能的认识和论述集中在脏腑学说、气血津液等学说之中。其中脏腑学说又称“藏象”学说,主要论述心、肝、脾、肺、...
26
三、疾病发生学的对应性
人类疾病的发生催生了医学的诞生,没有疾病就没有中西医学。据文献记载和临床所见,绝大部分中医病证与西医疾病之间在疾病发生的许多方面如病因、表现、疾病转归与预后等都...
27
(一)病因的对应性
中医病因主要为内因(七情)、外因(六淫、疫疠、杂气)、不内外因(饮食劳倦、外伤、虫兽所伤),西医病因主要有传染性致病因子(细菌、病毒)、精神因素、免疫因素、遗传...
28
(二)临床表现的一致性
中西医相互对应和相关的许多病证与疾病的临床表现极其相似,如痢疾之便下脓血、里急后重、肛门灼热;癫痫之“发则卒然倒仆,口眼相引,手足搐搦,背脊强直,口吐涎沫,声类...
29
(三)对疾病转归预后判定的趋同性
对大部分中医病证和西医疾病转归预后的规律,中西医都有着相同的认识,如对黄疸的预后,《金匮要略》说“黄疸之病,当以十八日为期,治之十日以上瘥;反剧为难治”,临床上...
30
四、临床诊法的异曲同工
诊法是诊察疾病并做出判断的方法,临床诊法是中西医学对疾病进行干预之前的必经步骤,包括疾病诊察和诊断两个层面,中医诊察以望闻问切为方法,并强调四诊合参才能对病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