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理念“一边倒”
十余年来,随着干扰素、核苷类药物的广泛应用和经验积累,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感染性肝脏疾病的治疗发生了革命性变化,这在使广大患者获益的同时,也在深刻改变着肝病学界的学术理念。抗病毒药物的作用地位日益突出和重要,成为乙肝、丙肝等感染性肝病绝对的主导治疗,众多的相关研究也主要围绕抗病毒治疗展开,如优化治疗、耐药管理等。在抗病毒治疗理念不断强化的同时,中医药治疗的作用和地位却日渐淡化并趋于从属和边缘化,形成学术理念的“一边倒”现象。
当我们打开每一本主流肝病学术刊物,当我们走进每一个肝病学术会议的会场,我们看到的和听到的,都会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无处不在的学术理念“一边倒”的现象,甚至连集中了国内肝病学界顶尖专家智慧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权威文献在对我国肝病防治提出建设性指导意见的同时,也在传达给我们中医药治疗的作用和疗效并不确定的信息。我们说对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感染性肝病,强调病因治疗,突出抗病毒治疗的作用都是完全正确和非常必要的,学术理念出现的偏颇不是因为我们强调抗病毒治疗,而是在于我们忽略了其他相关治疗特别是中医药治疗的作用;充分借鉴国外研究成果也是非常必要和完全应该的,学术理念“一边倒”也不在于我们对国外学术动态的关注,而在于我们往往轻视了国人自身的经验和智慧。这一现象深刻反映了西医肝病学界对中医学肝病理论体系普遍既缺少认知,更缺乏认同。
学术理念“一边倒”使中西医失去了对等的学术研究基础,以这样的理念而论,中西医结合就非但毫无优势可言,甚至连结合的必要都没有了,这显然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
其实,病毒性肝炎及其相关疾病是一组古老的疾病,早在2000多年前的医学著作《内经》中就有了黄疸、鼓胀病的专门记载和论述,反映了古人进行肝病研究的悠久历史。经过历代医学家的辛勤探索和总结,形成了解剖学、生理病理学、病因学、发病学、证候学、治法学、方药学及调养学等完整的中医肝病理论体系,这一体系既展示了中医学的学术与临床特色,也符合西医学肝病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其主要内容与西医学理论都是相关的、相近的,甚至是完全一致的,具有很强的对应性,特别是在众多不同的治疗环节都有许多真实的契合点。如早在1900多年前的《金匮要略》一书在论述肝病治法时就指出“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而现代医学用酸味药五味子提取物制成联苯双酯、双环醇,用苦味药山豆根提取物制成肝炎灵,用甘味药甘草提取物制成甘利欣、甘平、甘美等,这些药物都已成为临床主流保肝药物,在多种肝病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是巧合还是科学穿越时空的碰撞和交融?
近年来,某些中医治法方药的作用机制和疗效机理不断得到证实,中医药调控免疫失衡、减轻肝脏炎症、调节脂质代谢、改善肝脏循环及阻抑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的作用机制得到进一步认知与阐明,中医药改善症状体征疗效的生物学基础也在不断得到揭示。中医药为肝病治疗提供了80%以上的保肝药物(五味子制剂、甘草制剂、山豆根制剂、女贞子制剂等),我国80%以上的抗肝纤维化研究论文集中在中医药研究领域,80%以上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接受过或正在接受中医药治疗。我国天然药物资源丰富,中药资源种类约有12807种,其中药用植物11146种,有巨大的选择空间,也为肝病中药新药研制提供了可靠的物质基础。这些数字生动地说明了中医药研究领域广阔,是一块挖掘不尽的科学富矿,其深厚的学术积淀和丰富的经验积累,远远不是我们用几张图表和几组数据所能含容和说明得了的。
所有这些都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我们必须建立起这样一种学术理念,那就是用中医理论和方法治疗现代医学肝脏疾病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我们决不可妄自菲薄,在我国,没有中医学介入的肝病学术体系是不完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