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损伤的发生机制与主要标志
2025年08月10日
二、肝损伤的发生机制与主要标志
肝损伤是指在一系列理化因素的作用下,肝细胞发生不同程度的肿胀、变性、坏死和凋亡,是各种肝病发生发展的最基本的病理状态。肝损伤可由不同原因引起,如病毒感染、自身免疫反应、药物、毒物、乙醇及代谢障碍等。目前,肝损伤的发生机制已被初步认识与阐明,一般认为分为化学性损伤和免疫性损伤两大类。肝损伤的化学机制包括:肝细胞质膜的损伤(细胞膜、线粒体膜等)、自由基损害、线粒体功能失调、细胞内离子浓度改变、代谢紊乱等;免疫性损伤包括:TNF-α、IL-6、IL-8等细胞因子及NO的介导,补体系统的激活,枯否细胞与中性细胞等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及免疫变态反应的参与等。各种因素引起的肝损伤基本上都囊括了这两种发生机制,又根据病因不同而各有所侧重。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是最敏感的肝损伤生化检测指标,肝内富含这两种酶,肝内ALT含量为血清中的100倍,浓度比血清中高1000—5000倍,当肝细胞被破坏,细胞膜通透性增高及线粒体损伤时,ALT、AST活性即可增高,只要有10%的肝细胞坏死,就可使血清酶活性增高1倍。因ALT在肝细胞内主要分布于细胞质水溶相中,而AST80%分布于线粒体内,少数分布于水溶相。当轻度肝细变性、细胞膜通透性增加,从细胞内释放出的主要是ALT,而当肝细胞严重病变或坏死时,线粒体内AST便释放出来,故肝脏炎症轻时AST/ALT比值下降,重时则上升。ALT、AST检测不仅仅对诊断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多种肝病疗效判定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