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抗肝纤维化作用机制的研究

中药抗肝纤维化作用机制的研究

肝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肝病的共同病理过程,是慢性肝炎发展为肝硬化的中间环节。若肝纤维化伴有肝小叶结构的改变,形成假小叶结构,则发展为肝硬化,引起门脉高压症及肝功能衰竭等严重不良后果,因此阻止肝纤维化的形成和发展,对防治肝硬化具有重要意义。已故国际知名学者Hans Popper教授曾强调指出:谁能阻止或延缓肝纤维化的发生,谁就将治愈大多数慢性肝病。近年来,随着医学分子生物技术的应用,人们对肝纤维化的发生机制进行了广泛的探讨,著名肝病学家Rogking对肝纤维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后,明确提出了肝纤维化完全有可能发生逆转的结论。近年来中医药防治肝纤维化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已初步印证了这一结论的重要性,肝纤维化研究已成为世界肝病研究领域中的热点课题。

各种原因所致的慢性肝病,各种损肝因素引起的肝脏损伤,都可能导致肝细胞变性、坏死并继发纤维化发生的病理特征。肝纤维化(hepatic fibrosis)是指肝细胞发生变性坏死及炎症刺激时,肝脏中胶原蛋白等细胞外基质(ECM)合成基因过度表达、降解间质的酶(胶原酶)基因表达降低,最终导致细胞外基质合成、分泌增多,降解减少,从而大量沉积形成肝纤维化。按其病因可分为:病毒性肝纤维化、血吸虫性肝纤维化、酒精性肝纤维化、胆汁性肝纤维、代谢性肝纤维化、中毒性肝纤维化、营养不良性肝纤维化及心源性肝纤维化等。

随着医学分子生物学的不断深入,目前认识到肝纤维化的形成是由于多种损肝因子引起肝细胞损伤、坏死、凋亡及肝组织炎症反应,激活枯否细胞分泌多种细胞因子;细胞因子网络失调,某些致纤维化因子(如TGF-B)基因过度表达,抑制因子(如IFN-γ)表达低下;多种化学递质共同激活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产生表型转换及功能改变,通过自分泌与旁分泌机制,转变为肌纤维母细胞,合成大量的胶原及蛋白多糖等细胞外基质成分;胶原降解酶(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及其组织抑制因子(TIMPs)比例失调等。

近年来,中药抗肝纤维化的研究取得了较大发展,特别是对中药复方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深刻的揭示。现将这方面的研究概况综述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