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构理论与实践过渡的桥梁

三、架构理论与实践过渡的桥梁

医疗实践是中医理论形成的渊源和根基,也是印证和检验理论正确与否的标尺,二者原本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但是,长期以来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之间普遍存在着严重的分离和脱节现象,理论是一套,实践是另一套,理论实践“两张皮”,这对于中医学术发展当然是不利的。

导致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脱节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其一,中医理论在形成的过程中,除以实践为依据外还借用了大量中国传统的自然哲学,如阴阳五行学说、气一元论、整体观、取象比类等,这就形成了亦虚亦实的中医理论学说,存在概念抽象模糊、缺乏清晰度等不足,而中医学毕竟是致用之学,疾病防治具体而真实,需要解决的问题非常实际,这就使理论与临床实践之间的对应性难免发生偏差,使二者发生脱节。

其二,近年来,中医学术研究和科普宣介呈现出过度哲学化、人文化倾向,甚至形成一股独立于中医学术之外的中医评价宣介思潮,称之为“中医评介学”似乎亦不为过。这些评价将中医学冠之以“和医学”“象思维”“整体论”“时空观”等种种哲学称谓,只论“道”,不言“术”,有的甚至提出“识道为上,识病为下”,脱离临床实际,远离疾病细节,无形中冲淡了中医的科学主题,使人们无所适从,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进一步分离与脱节。

其三,中医理论针对的目标原本是中医病证,而今天中医临床面对的却主要是西医疾病的防治任务,使理论与实践的对应性受到更大限制,二者也就更容易发生分离和脱节现象。

架构理论与实践过渡的桥梁,我们在学术理念和方法上应重点关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其一,我们要在中医学术研究中牢固树立细节构成中医,细节决定成败的学术理念。中医学是为疾病防治而诞生的,疾病本身和诊疗过程都是由无数真实的细节构成的,以病而言,如内科之风痨鼓膈、外科之疮疡疔毒、骨科之跌打损伤、妇科之经带胎产诸疾、儿科之疹痘惊疳等等诸病;而每一病又皆有具体之证,治疗则施以具体之法、组以具体之方、选以具体之药,用药需掌握具体用量,煎药需按具体方法,服药需遵守具体时间,更有具体的注意事项;针推整复则需选用具体手法,中药炮制要掌握具体火候等等。只有把握好临床的每一个细节,才会收到好的疗效,成败都决定于细节之中。因此中医学术研究就是要更多地关注细节、研究细节、把握细节,辨准病、辨对证、立准法、组对方、选准药,还要建立恰当疗程、规定适宜剂量、确定调方指征、规定停药标准等等,理论与实践的连接也正体现在这些临床细节之中。

其二,中医学术研究也要适当引入循证医学和转化医学的理念。长期以来,中医学强调突出个体化诊疗特色,具有浓厚的经验医学色彩,由于个体经验和临床结果缺乏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临床获得的结论往往难以令人信服。我们要更多地采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和手段,验证和评价中医临床疗效,逐步完成从经验到循证的转化,挖掘和发现更多的普适规律,总结出有价值的临床结论,形成经得起重复适宜推广应用的学术规范标准和相对统一的理论核心,使理论与实践的对应更加紧密,从而提高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和引领作用。

其三,中医学术研究坚持求实求真,淡化人文色彩,凝练科学主题。我们一定要明确理论和临床除了互相切合的关系之外,还有一种递进的辩证关系,理论是指导临床的,反过来临床又可验证理论的真伪正误,因此,中医学术研究要紧密联系临床实际,切忌脱离临床、闭门造车和无视实践、纸上谈兵;要坚决反对凭空臆造、演绎脱离临床实际的玄虚学说和空头理论。因为理论如果不能指导临床实践,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