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功能的趋同性

二、生理功能的趋同性

探索人体生理功能是中西医的共同任务,中医学关于人体生理功能的认识和论述集中在脏腑学说、气血津液等学说之中。其中脏腑学说又称“藏象”学说,主要论述心、肝、脾、肺、肾五脏,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六腑及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等奇恒之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几乎涉及西医学所有的组织器官。虽然中西医各脏腑器官生理病理的含义并不完全相同,但一些主要的生理功能却都具有很强的对应性,如心主血脉、肺主呼吸、肾主水液代谢、膀胱主贮存和排出尿液、女子胞主月经和孕育胎儿等,中西医所论所述都是基本一致的。

人体有一些功能是需要多脏器共同完成的,如消化功能,中医认为需要依赖脾之运化水谷、胃之受纳腐熟、肝之疏泄气机、胆汁之助消化、小肠之泌别清浊、大肠之传导糟粕等,这些脏器分工明确,互相配合,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而在现代生理学中,三大营养物质的吸收主要由口腔、食管、胃、小肠、结肠、胰、肝、胆等脏器及其分泌的唾液、胃液、胆汁、胰液、肠液共同完成,这一点中西医似乎也无区别。中医认为消化吸收还要依赖气机通畅条达和三焦这一水谷运行的通路,而西医则认为胃肠的机械动力也是完成消化功能的重要一环。

另有一些生理功能,中西医看似并不对应,而实际上却存在着广泛的内在关联,以肝为例,肝除分泌排泄胆汁、辅助消化、调节血量等功能与西医学肝脏密切对应外,肝志在怒、出谋略、罢极之本、养筋爪、开窍于目等功能似乎大大超越了西医学肝脏功能的范畴,而与现代医学之神经精神系统、内分泌系统、血液系统、运动系统及视听觉感官的功能颇为类似,并不属于西医学肝脏范畴,有人甚至以此作为中医不科学的证据。其实,深入研究我们就会发现,当肝有病时,这些系统就会出现相应的功能紊乱,如病毒性肝炎患者不但可以出现肝脏本身和消化系统的证候,还往往烦躁易怒、失眠多梦,甚至出现肝性昏迷,而暴怒等情志刺激常可使病情加重;还会出现运动系统症状如乏力疲惫、肌肉酸痛;“肝开窍于目”主要是因肝脏是维生素A的主要储存部位,肝病则影响维生素A代谢,从而影响视网膜感光细胞的功能,导致出现两目干涩、视物昏花、夜视力下降等眼部证候。可见,中医学正是从病理变化反证这些脏腑的生理功能,这与西医学认识并无本质区别。

经络学说是中医学认识人体的独特的结构和生理体系,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这些通路主干为经,分支为络,纵横上下、遍布全身,在人体生理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经络还说明病理变化,体现证候分布规律,从而指导诊断和治疗,如针灸推拿的穴位就循经分布于经脉之上。现代医学解剖学虽然找不到经络,但经络的客观生理现象是真实存在的,针灸的感传现象就是很好的证明,反映了经络的物质存在。经络大致包含了西医学神经、体液、脉管及肌体生物电的功能,而这些可能正是针灸疗效的物质学基础。

气血津液学说也是中医生理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血与血液、津液与体液的物质和功能是基本一致的。中医认为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同时也是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前者如先天之气、水谷之气、呼吸之气等,后者如推动作用、温煦作用、固摄作用及气化作用等。气虽无形可见,现代医学虽然并无气的概念和阐述,但是西医所论述的精神思维、气色状态、体质强弱、运动状态、生殖能力、消化状况、代谢功能等生理现象,却都能与气的物质和功能现象相对应,而且在很多方面都是大体吻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