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起中医药对症治疗框架

(六)建立起中医药对症治疗框架

临床重大疾病病程较长,治疗难度较大,患者常因生理、病理及心理变化而出现许多复杂症状与体征,有些症状与病因甚至并无直接的相关性,因此,有时病因解除了,症状却依然存在,患者深受其苦,解除这些症状,减轻患者痛苦和心理负担,改善其生活质量就成为临床治疗的重要环节。

对各基地承担的相关疾病的治疗,现代医学多强调病因治疗如抗病毒治疗等,尚未建立适宜的对症治疗框架,而中医药正好可以发挥这方面的作用和优势,因为,中医药独特的辨证论治模式针对的是“证”,其疗效优势也首先是体现在改善和消除症状与体征方面。

建立相关疾病的中医药对症治疗框架,首先对每一常见症状发生的性质、程度、久暂、部位、病机规律等进行综合分析,然后确立相应的治法学范围和相对固定的方药,形成合乎临床规律和辨证论治原则的对症治疗框架。如肝病胁痛一症,胀痛多因之于气滞可用疏肝行气法,选柴胡疏肝散;隐痛常因之于肝肾阴虚,则多用滋肾柔肝法,选归芍地黄汤等;其他如腹胀、食少、失眠、眩晕、口渴、水肿等均可依此类推,这样有证、有法、有方、有药,相对固定,兼顾灵活,针对性强,可先治主症,再治次症,后治兼症,也可数症并治,数方并用,皆因临床需要而定,既便于学习、掌握,更便于推介。

中医对症治疗与西医学病因治疗各有侧重,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有可能达到医患共同期盼的主观症状与异常客观指标的同步改善,从而实现综合的疗效目标,提高中医的贡献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