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变化的相关性
2025年08月10日
(三)病理变化的相关性
中医学之“肝”除具有肝气易郁、肝火易炽、肝阳易亢、肝风易动、肝阴易虚、肝血易亏等自身的病理特点之外,还易对全身脏腑气血产生重要影响,如肝郁化热常可造成肝胆湿热,使胆汁排泄不畅而引发黄疸;肝气伐脾可导致肝郁脾虚,引起腹胀、纳呆、便溏;肝气犯胃则引起呃逆、呕吐、厌食;肝血亏虚则引致二目干涩、视物昏花;肝郁气滞可致胁痛、腹胀,气滞血瘀又可引起积聚、血缕赤痕,甚或衄血等临床证候。这些现象在许多中医典籍中均有记载,如《丹溪心法》说:“胁痛者肝气也,其脉沉涩。”《内经》云:“肝传之脾名曰脾风,发瘅,腹中热,心烦出黄。”李冠仙说:“肝气一动,即乘脾土,作痛作胀,甚则作泄……又或上犯胃土,气逆作呕,两胁胀痛。”唐宗海则说道:“木郁为火,则血不和;发为怒,则血横决,吐血错经,血病诸证作焉。”以上所言之病理变化与临床表现又恰恰是现代医学许多肝脏疾病最为常见的。
中医学之肝病除肝风、肝厥与现代医学神经系统、运动系统疾病关系更为密切之外,肝郁、肝火、肝虚、肝积等与西医学之许多肝脏疾病都存在广泛的内在联系,彼此可以互为印证。《难经》论肝积时说:“肝之积曰肥气,在左胁下,如覆杯,有头足,久不愈,令人咳逆、痎疟,连岁不已”;“脾之积曰痞气,在胃脘覆大如盘,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发黄疸,饮食不为肌肤”。以上肝积与脾积若颠倒过来,不但恰与肝脾肿大在解剖位置上完全一致,而且症状亦极为相符,只是在描述时提法不同而已。
不仅如此,中医学在肝病病机传变规律方面提出肝病先传脾,后及肾,先及气,后及血,最后导致正气虚弱。现代医学许多肝脏疾病也往往先出现肝脏本身的症状与体征,而后相继出现消化系统、血液、内分泌系统及免疫功能失衡等一系列临床表现,二者在病变发展趋势上似乎也存在一定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