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明确中医药疗效的科学定位

(三)关于明确中医药疗效的科学定位

明确中医药疗效的科学定位,有助于我们在建立双重诊疗体系时做出正确选择。

一般而言,中医药在疾病治疗中的疗效定位从总体上分为四个层次,即确切疗效、较好疗效、一定疗效、尚不确定;在表现形式上又可分为整体疗效和局部疗效或二者兼而有之。

长期的临床实践证明,中医药可以在西医疾病治疗的许多方面发挥作用,但以消除或减轻症状与体征即中医证候疗效最为确切,这是因为症状和体征作为主观感觉和外在表现是辨证论治最主要、最直接的客观依据,许多治法与方药就是直接针对症状和体征的,如行气止痛、降道止呕、健脾止泻、清凉止血、理气消胀、利湿退黄、泻下通便、解表退热、和胃消食、镇静安神等等功效即是最好体现。

临床和实验研究还表明,中医药对于疾病治疗的某些阶段和环节,如在减轻炎症、调节脂质代谢、改善生化指标、阻抑纤维化的发生和发展、调节免疫失衡、扩张血管、缓解支气管痉挛保护黏膜、改善肠道及胃肠动力等等众多方面都有较好的或一定的作用。

另外,对疾病的某些领域如清除乙肝病毒、清除丙肝病毒、抗肿瘤、稳定血管内斑块、促使某些具体的异常的客观检查指标复常等环节,中医药虽可有某些个体化治疗经验或某些实验室结论甚至取得过某些疗效,但普遍疗效则尚难确定;另如巨大结石、巨大肿瘤、严重畸形、严重出血、严重创伤、严重血管梗塞或破裂、严重血管狭窄等中医药疗效则更难确定。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中医诊疗具有鲜明的自身特色,那就是强调整体观念,注重宏观调控,追求综合疗效,在临床诊疗过程中既关注具体的病,又系统认识、全面分析、综合调治患病的人,调理脏腑,平衡阴阳,辨证论治除对外在证候有较强的针对性外,所立治法与方药还要着眼于病因病机、阴阳失衡、虚实偏差、气血顺逆等整体状况,因此获得的疗效往往是综合的,如健脾止泻法之参苓白术散治疗慢性脾虚腹泻,就不但可以使腹泻好转或恢复,同时健脾又可使脾运复常,因而脾胃消化功能也会得到改善。因此,我们在判定中医药疗效定位时也一定要有整体的眼光。

在双诊双治诊疗体系中,要对中西医疗效定位和疗效特点进行比较,而后进行正确取舍,正确选择,以提高疗效、少走弯路,严防贻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