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双重诊疗体系的基本框架与步骤

一、建构双重诊疗体系的基本框架与步骤

所谓中西医双诊双治的诊疗新体系是指对每一临床疾病进行西医疾病和中医病证的双重诊断以及中西医双重治疗的诊疗体系和模式。具体方法与步骤如下。

首先对临床疾病进行明确的现代医学诊断,运用病史采集、物理查体、实验室、影像学检测对某一疾病做出明确的疾病诊断,包括病原学诊断(如病原微生物、寄生虫、理化因素等)、临床诊断(如急性、亚急性、慢性、代偿期、终末期等),根据有关标准判定其程度(如轻度、中度、重度等),根据临床表现和相关标准确定其临床特征等(如黄疸性肝炎、无黄疸性肝炎等),这样对疾病的病因、临床阶段、程度及临床类型等就有一个全方位的诊断与判定;根据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结论,对照中医病和证的诊断依据对这一疾病做出中医病的诊断,做出中医证的判定,继而划定某一疾病某一临床阶段的证型归类,中医证型确定还应制定相应的规范化标准,将主证、次证、兼证、舌象、脉象等作为证型确立的客观依据。

其次是根据双重诊断确定中西医治疗介入某一疾病或疾病的某一阶段、某一环节的适当时机,根据现代医学治疗常规选择适当的西医治疗方法与药物,根据中医证型选用相应的中医治法和对应方药。因为双重诊疗体系既有西医病的诊断,又有中医证的分析,根据病情和治疗环节的需要及中西医各自的作用定位和疗效特点,可以单用西医治疗,也可以单用中医治疗;可以先用西医,再用中医,也可以先用中医,再用西医,也可以中西医同时并用;可以中医为主,西医为辅,也可以西医为主,中医为辅,一切皆依病情需要而定。中西医双诊双治,取长补短,最大限度地发挥增效、减毒和纠偏作用,从而真正克服人在疾病或生命的关键时刻不是交给西医就是交给中医的固定单一的就诊模式,使患者得到最全面、准确和恰当的诊疗。

在这一体系中,还要建立起科学统一的疗效评价标准,这一标准既符合现代医学的评价标准,又反映中医疗效特色,既有质的体现,又有量的反映,既体现个体疗效,又反映普遍规律;还要做到长期疗效与近期疗效相结合,整体疗效和局部疗效相结合,证候疗效与客观指标相结合,治疗作用和善后作用相结合,疾病疗效和生活质量变化相结合。由于现代医学对疾病诊疗已建立起完整的标准体系,中医疗效评价体系也应涉及疗程、停药标准、调方指征等内容,中药汤剂服用还应有相对统一固定的量的要求,这样就可形成一病双诊双治的完整的诊疗方案和模式,方法明确具体,可操作性强,易于掌握。当然,这需要同时制定中西医底线知识并纳入医师基础考核,规定西医医师至少应具有的中医素养和中医医师所必须具备的西医基本常识。近年来,由于中医治疗目标已经全面转换到西医疾病,这就使几乎每一个中医临床工作者都有一个“中学西”过程,这自然有助于他们对西医常识的熟悉与掌握;而近两年国务院相关文件中反复强调建立更加完善的西医学习中医制度、鼓励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的指示精神,则为西医了解和熟悉中医诊疗创造了必要条件。我国几十年来中西医结合实践所形成的经验积累是完全可以胜任建立并实施这一双诊双治诊疗体系的学术使命的。

中西医双诊双治的诊疗方案和框架确立之后,就应成为中西医临床教科书的主要内容,其次还应成为行业标准、疾病诊疗常规、专家共识、防治指南及临床路径制定的重要依据,以提供中西医两套诊疗方法供临床医生选择与取舍,从而大大丰富临床疾病治疗学内容。为此,应按以下运行程序和步骤进行并完成下列工作与任务:

第一,编撰临床教材。遵照上述建构中西医双诊双治诊疗体系的原则和方法,组织有关中西医专家编撰各学科、各专业临床教材,在内容上除并列详介中西医双重诊断和治疗方案外,还应根据当前公认的中西医研究成果对治疗方法选择及主次先后确定等技术细节提出指导性意见以供临床医生参考。

第二,调整课程设置。西医院校及中医院校各临床学科、中西医结合学科、研究生选修课程、继续教育课程等都应进行相应的课程设置调整,以使之适应中西医双重诊疗体系的实际需要。在这一过程中应先设试点,由点到面,逐渐铺开,循序渐进,最终实现全面普及。

第三,完善行业标准。对现有的中西医卫生行业标准进行必要的修订与完善,使之与中西医双重诊疗体系对接并吻合,以适应这一新体系下的行业要求。

第四,修订防治指南。对现已形成的各学科、各专业疾病的防治指南、诊疗常规、专家共识等进行修订,补充中西医双诊双治的相关内容,使之符合中西医双重诊疗体系的基本要求并更为有效地指导临床。

此外,各种形式的医学继续教育、医师进修、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在专业内容设置上均应按中西医双重诊疗体系的要求进行,使双诊双治的医学理念与方法深入人心并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