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语
上述内容涉及中西医学关于生命健康特别是疾病防治的各个主要层面,我们可得出以下三点结论:
一、中西医学虽然分属两个不同的学术体系,但是二者的医学属性是相同的,中西医对生命和健康的本质特别是对疾病防控的总体理念和原则是一致的、趋同的或相近的。中西医学在我国同一块土地上汇聚,这是穿越时空的科学碰撞与交融。
二、细节构成医学,中西概莫能外。中西医学就是由无数的真实具体的细节构成的,是真实的而不是玄虚的,是具体的而不是空洞的,虽然中西医学都需要人文精神的支撑和哲学的引领,但是,中西医作为致用之学,细节就显得尤其重要,成败都决定于细节之中。只有把握好理论与临床的每一个细节,才会收到理想的疾病防治效果。屠呦呦就是受到《肘后备急方》中所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这一具体细节的启发而改乙醇提取为乙醚提取从而使青蒿素抗癌作用达到95%—100%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实现中西医的对接和互融就更需要从具体的科学问题入手,提出真实而有意义的具体问题,从而引领方法学的创新和突破。
三、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在形成过程中,在以实践为依据的基础上,借用了大量中国传统的自然哲学,如阴阳五行、气一元论、整体观等,但这些都是为中医的真实具体的科学属性服务的,是特定的符号和工具,古人是用这些符号和工具来认识和阐释中医学的具体科学问题的,然而,现今人们一提到中医就首先和阴阳五行、整体观、系统论等等同起来,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和偏见,如同卫生统计学不是西医而只是西医研究的一种方法和工具一样,阴阳五行和整体观等哲学概念也不是中医学而是中医学研究的工具。中医和西医一样,主要是研究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的,对中医学而言,哲学只能是工具,文化只能当背景,理念只能做向导,由无数科学细节构成的中医医学属性与西医学原本是一致的。而这也正是中西医实现对接和互融的基础和条件。
吴潇湘先生提出:“中西医合力将使健康中国建设更具成效,中西医互补模式正成为人类生命健康领域的最佳模式。”而实现中西医合力首先要真正认识中西医在生命健康本质层面上的一致性和趋同性,理性审视中西医的方法学异同,冲破“中西医不可通约”的思维定式,克服国人普遍存在的对中西医的偏见与误解,用我们的学识和智慧,引领古老的中医药学与当代社会对接,与现代医学对接,搭建起中西医对接融合的桥梁,互融互补,共同促进我国医学科学的发展,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