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如何结合
中西医如何结合既有指导思想的问题,也有方法学问题。毛泽东主席曾指出:“今后最重要的是首先要西医学习中医,而不是中医学习西医。”他还说:“要向外国学习科学的原理。学习这些原理,要用来研究中国的东西,我们要西医学习中医,道理也就是这样。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一般道理都要学……如果先学了西医,先学了解剖学、药物学等等,再来研究中医、中药,是可以快一点把中国的东西搞好的。”陈可冀院士曾提出中西医结合的指导思想是:“疗效为先、创新驱动、规范设计、基础临床互动。”汤钊猷院士曾提出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癌的“十二个互补”,即局部与整体互补、微观与宏观互补、辨病与辨证互补、攻邪与扶正互补、堵杀与疏导互补、单一与综合互补、精准与模糊互补、多益与复衡互补、速效与缓效互补、侵入与非侵互补、治病与治人互补、重刚与重柔互补,这十二互补也恰恰是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真正内涵。六十多年来,一大批优秀的西医专家通过系统学习中医,成为国内知名的中西医结合的大家,为推动我国中西医结合学术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近四十年来,这一状况发生了根本性逆转,成为“中学西”为主,高等中医药院校西医课程设置比例不断加大,一些中医从业人员包括一些知名专家都根据自身的需要进行系统的西医学习,他们中间也有不少人成为中西医结合的知名专家。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上,无论是“西学中”或“中学西”应当说都是可行的和必要的。
以学术结合而言,中西医结合研究具有十分广阔的领域,在方法和内容上已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和构想,如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临床观察与实验研究相结合等。在制定证的客观化标准时,将现代医学生化学、免疫学、影像学、病理学、分子生物学检测等作为中医望闻问切四诊的延伸,将其结果作为证候标准的补充内容,使证更能反映疾病的本质;将中药药理学结论作为中药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的有益补充,临床用药时,在不违背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和前提下,适当选用某些对某种疾病某一环节或某一病变实质有改善作用的药物,以提高临床疗效和避免用药的盲目性等都是中西医结合很好的例证。实践证明,这些方法是行之有效的,随着中西医结合工作的深入开展,必将创立和诞生更为丰富多彩的结合途径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