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能不能结合

四、中西医能不能结合

对中西医能不能结合的问题,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争论,不少人存有疑虑甚至持否定态度。如有人指出中西医学在方法论上有本质区别,在理论上缺乏真正结合的基础;有人认为中西医学两套不同的理论体系根本不可能结合;也有人认为中医是文化,是科学,是技术,而这三个方面都有鲜明的民族性,而民族性决定了中西医结合的艰难。

实践证明,这些观点是仅仅局限于对中西医理论和概念层面的表象化认识,持这种观点的人主要是理论和医史工作者,往往缺乏对具体专业和疾病的深入研究,缺乏对中西医学科学本质的系统了解,有些提法是想当然的,因而这些观点是肤浅的、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

中西医学虽然理论体系不同、思维方式有别、诊疗模式存在较大差异,但是二者针对的客体、治疗的目标、研究的目的却都是一致的。中西医学都是在同疾病斗争的实践中诞生和不断发展的,二者对人体生理病理、发病规律、防治原则等基本问题的认识本质上都是相近的、相关的甚至是相同的。

以肝病为例,中医之黄疸、肝积、鼓胀与现代医学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门脉高压等疾病之间在理论和临床的各个方面都具有密切的相关性,存在着广泛的内在联系。首先,中西医对肝的物质认识都是建立在解剖学基础之上的,是基本一致的;对肝的主要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规律的认识也是非常相近的;对病因认识,中医学认为“杂气”“疫毒”等特异性、传染性致病因子、虫毒、过度饮酒等是引起黄疸、肝积和鼓胀的主要病因,而现代医学则证实肝炎、肝硬化等肝脏疾病由肝炎病毒、血吸虫及乙醇中毒等引起,二者几乎是完全一致的。其次,在治疗上,现代医学主要采取抗病毒、抗炎、护肝、利水等治疗措施,而中医则用清热解毒、利湿退黄、凉血活血、利水消胀等为治法,中西医在治疗方向上也是大体相符的。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清热解毒法可以减轻肝脏炎症、改善肝脏生化指标,活血化瘀法则可改善肝脏微循环,使肝脏纤维化程度减轻,在针对目标和疗效体现上是基本一致的。中医经典著作《金匮要略》提出肝病用药的总原则:“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现代医学则从酸味的五味子中提取有效单体制成联苯双酯、双环醇,从苦味药山豆根中提取有效成分制成肝炎灵,从甘味药甘草中提取甘草甜素等有效成分制成甘利欣及异甘草酸镁等,而这些都成为主要的抗炎护肝药。这绝不是偶然的,而是两种医学科学超越时空的碰撞和交融,充分证明了中医学真实的科学内涵。中医在两千年前发明的针刺放腹水法,与现代医学之穿刺放腹水在穿刺部位、间隔时间、穿刺禁忌等方面几乎一致;中医制定的黄疸病人应卧床休息,鼓胀病人应“限盐、戒酒”的生活调养原则更与现代医学完全吻合。

再如消渴之与糖尿病,哮喘之与喘息性支气管炎,腹泻之与结肠炎等疾病,中西医也都具有相近的认识,痢疾与菌痢则几乎完全相同。中医药生津止渴、化痰平喘、健脾止泻及清肠解毒等作用功效就成为这些疾病共同的疗效学基础。至于中医用麻黄汤宣肺平喘,西医用麻黄素松弛支气管平滑肌,中医止泻重用黄连,西医治肠炎则用黄连素等就更是如出一辙。

临床治疗技术层面上的结合就更是应用广泛,如闭合性骨折X线下的手法整复,针灸与电疗的结合,中药离子透入治疗,中药介入治疗等日益显示出简便易行、富于实效的优势。

这些实例都告诉我们,中西医结合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充分的实践依据,这也正是我们今天用中医理论和方法治疗现代医学疾病仍然适用和有效的根本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