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的对应性

(一)病因的对应性

中医病因主要为内因(七情)、外因(六淫、疫疠、杂气)、不内外因(饮食劳倦、外伤、虫兽所伤),西医病因主要有传染性致病因子(细菌、病毒)、精神因素、免疫因素、遗传因素、中毒、外伤、寄生虫等,中西医之间好像也无不同。

明朝末年的1642年,我国温病学家吴又可发现了一种称之为“杂气”的传染性致病因子,这种致病因子具有物质性、致病性、致病的特异性(人病而兽不病,专入某脏某腑,专发为某病)、潜伏性感染方式、“内外相召”性致病过程等主要特征。300多年后的1963年,有一个叫Blumberg的美国科学家发现了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研究表明乙肝病毒具有物质性、致病性、致病的特异性(只引起人及灵长类动物发病,主要引起肝脏炎症)、潜伏性、人体免疫因素影响等基本特征,而这些特征与“杂气”居然惊人相似,这是巧合,还是科学穿越时空的碰撞与交融?

以中医鼓胀与西医肝硬化腹水为例,中医认为鼓胀的主要病因一是嗜酒过度,如《景岳全书》所说“纵酒无节,多成水鼓”;二是感染虫毒,如《诸病源候论》所说“由水毒气结聚于内,令腹渐大,动摇有声……名水蛊也”,蛊即腹中虫;三是黄疸、积聚失治,如《医门法律》所言“癥瘕、积块、痞块,即是胀病之根”,即腹内先有肿大之积块,而后发为鼓胀。西医认为肝硬化腹水的主要病因一是病毒性肝炎,特别是乙型、丙型肝炎失治;二是酒精性肝硬化;三是血吸虫性肝硬化;四是特发性门脉高压,即先有脾肿大、门脉回流受阻而致肝硬化、门脉高压进而导致腹水。中西医的病因学内容几乎完全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