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科研与临床

七、科研与临床

科学研究是人们以创造与修正人类知识为目的,为发现某事实,通过熟思与钻研,透彻地探索学问的行为。而科学研究工作是科学领域中的探索与应用,其实质内容包含创造知识和整理知识两部分。

按照这样的科研定义,中医科研就是在中医学领域中的探索和应用,即对已经产生的中医学知识的整理、鉴别、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医理论和实践有所发展创新,有所发现发明,以解决中医学领域包括各学科、各专业尚未解决或解决得不好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从而推动中医学术的进步和繁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近二十年来,我国中医科研蓬勃开展,诞生了一大批科研成果,其中尤以20世纪50年代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包括经典著作释译和临床各科教材的编纂和出版,中医科学家屠呦呦及其团队进行的青蒿素研究,王振义院士、陈竺院士的砷化合物治疗白血病的实验研究及应用成果等为令世人瞩目,正是这些标志性成果推动了中医学术的繁荣和进步,这是世所公认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从总体上看,当前我国中医科研较之于其他学科力量相对薄弱,遇到的困难也更大,存在的问题也最多。

当前,中医科研最大的问题在于方向不明确、目标不集中、方法误区多。而造成这一现状的根本原因除功利因素等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外,科研与临床的严重脱节是其真正的症结所在。如果对某些科研课题实施的全部过程进行认真剖析的话,我们就会发现有一大部分课题在课题进行的前、中、后三个时段都存在科研与临床脱节的现象。

首先,所谓前,是指一项科研课题在选题之前没有首先关注科研与临床的密切结合,没有将完善中医理论、提高诊疗水平、提高临床疗效作为科研的唯一方向和宗旨,没有将理论与方法学的创新作为中医科研的基本目标。当前中医科研的主要力量多为近十年来毕业和在读的研究生群体,这一群体因为临床时间较短,或根本没有从事过临床实践,缺乏必要的前期实践基础和经验积累,缺乏深厚的学术素养和宽广的学术视野,难以从整体上把握正确的科研方向,找不准科研选题的突破口与切入点。没有临床根基,造成在课题选题和设计时盲目跟风,互相模仿,有的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标书的撰写上来,在技巧上下功夫,并千方百计引用一些医学生物学科学前沿的概念和术语,以此体现课题的创新性,从而提高课题立项的中标率。由于并非真正的内容、方法的先进和技术路线的科学可行,选题和设计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因此,实际上已经偏离了中医科研的正确轨道。

其次,所谓中,主要是指在科研课题的实施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技术路线设计的方法学误区。主要如千篇一律“拉郎配”,就是牵强地将一些病因病机、证候治法等中医宏观概念与西医学的某些客观元素如分子生物学微观指标进行“拉郎配”“强对应”,如有的将中医“疫毒”“瘀血”这样一些中医宏观机理概念与西医肝纤维化HSC活化、ECM堆积等相提并论,并用活血化瘀等这样一些宏观的中医治法对某些微观指标进行干预,构想过于牵强,设计过于随意,模式固定单一。这种“强对应”缺乏理论过渡与衔接,因为中医的这些宏观概念与西医微观指标是完全不对等的,因此,得出的结论往往并无任何意义。再如盲目追求高起点、新指标,千方百计地捕捉一些中西医根本不搭边的所谓新内容、新方法,似乎只有运用了信息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等才算是科研,在科研标书中什么“信号转导通路”“细胞因子”“基因表达及转录”“蛋白组学”“细胞凋亡”“调控”“干预”等名词术语往往出现频率最高,大部分科研项目模式大同小异,看似“高新尖”,实则是空中楼阁。其实,对中医科研而言,最重要的也许并不是这些看似时髦的概念,而是那些最基本、最普通和最急需解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如中医治疗某些疾病的疗程如何确定?标准是什么?临床调方指征如何确定?依据在哪里?汤剂剂量依何而定?是根据疾病性质和程度的差异,还是依照方剂单味药剂量总和的多少?停药时机如何把握?应遵循哪些原则?有病而无证可辨时中医药治疗如何介入?等等这些中医临床最基本、最重要的问题理应通过系统深入的科学研究获得解决,但是却从来少有人问津,长期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严重制约了中医临床研究的进展。

中医科研借鉴和采用现代医学的价值标准和技术路线本身并没有错,当前的主要问题是科研和临床脱节使这些方法的应用过于牵强,甚至张冠李戴,使科研的方向和方法发生偏离,甚至误入歧途。

最后,所谓后,是指课题完成通过鉴定甚至获奖之后即束之高阁,不能对临床实践产生任何指导和引领作用,从而造成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的双重缺失。应当说,当前绝大部分中医科研课题完成之后即不了了之,真正用之于临床的少之又少,造成人力物力资源的巨大浪费。这非但无益于中医学术进步和科学精神的培育,而且助长了追逐功利和虚假浮躁的不良学风,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动摇了一些人“认认真真读经典,踏踏实实做临床”的信念。有人甚至轻视实践经验,鄙薄临床工作。

临床是中医学术发展的根基,是中医专业技能培育的阵地,也是中医学术思想产生的源泉。没有临床根基的科研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科研作为中医学术进步的推动力,必须紧密结合临床,紧紧围绕提高诊疗水平和临床疗效这一中心展开,如果偏离了这一中心和宗旨,失去了对临床实践的指导作用,为科研而科研,也就失去了任何意义。

我们必须坚持中医科研源之于临床,证之于实验(或验证),再返回临床,即临床—实验(或验证)—临床的正确路径,不断更新观念,随时进行科研思路调整和方法学完善,不断创新科研范式,真正通过系统深入的科学研究发展中医理论,有效指导临床,解决实际问题,并为构建新的中医理论体系奠定基础,使中医科研真正成为中医学术进步和事业发展的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