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肝病治法的科学设立
2025年08月10日
(四)对肝病治法的科学设立
对肝病治疗,《内经》首创甘缓、辛散、酸收三大治法。《金匮要略》指出:“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后世医家在实践中不断创立新的治法,如李冠仙创治肝十法,王旭高创肝病三十法等。这些治疗原则符合中医对肝病的认识,符合肝病的临床实际,至今仍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有些治法、药物与现代医学竟然也有许多的契合点,现代医学从酸味药五味子中提取联苯双酯,从甘味药甘草中提取甘利欣,而这些都是主要的保肝药物。这是巧合还是科学超越时空的碰撞和交融?张仲景创立的治疗黄疸的专方茵陈蒿汤,至今仍为临床所常用。以此方制成的中药新药茵栀黄颗粒良好的利胆退黄作用也已得到临床的广泛肯定,这些都充分反映了中医治法和方药的科学性与实用价值。
对于鼓胀治疗,古人不但创立了众多利水消肿的治法与方药,尤为难能可贵的是中医学典籍中很早就有穿刺放腹水的记载,《灵枢》曰:“徒水,先取环谷下三寸,以铍针针之,已刺而筒之,而内之,入而复之,以尽其水……间日一针刺之,水尽乃止。”《肘后备急方》中提道:“若唯腹大,下之不去,改针脐下三寸,入数分,令水出孔合,须臾腹减乃止。”证明古人不仅早就发明了放腹水法,而且对穿刺的部位、间隔时间和进针深度都提出了符合实际的具体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