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的渊源与现状

一、中西医结合的渊源与现状

中西医结合肇端于20世纪初叶中西医汇通派提出的学说和临床实践。20世纪西方医学在我国的广泛传播与飞速发展引起了中医学术界的普遍关注与重视,不少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中西医各有所长,应当优势互补,并提出了中西医汇通的愿望与构想。清末民初涌现出以唐宗海、恽铁樵、张锡纯等为代表的中西医汇通的先行者,也正是他们首先提出了中西医结合的美好设想并付诸实践。他们认为中西医在理论上是相通的,在治疗中中药与西药不应互相抵牾,而应当配合应用。张锡纯先生主张医学应当衷中参西,他写了著名的学术专著《医学衷中参西录》,书中对很多疾病的治疗都采用了中西医双重治疗方法和药物,对一些病证的理论认识也接受了许多西医学的观点和理念。民国时期,一些“先知先觉”们更是萌生了实行中西医结合以发展中医的思想,如北京四大名医之一的施今墨先生明确提出:“中医积累千年之经验,必须与西洋医学相结合,始能究其真理。”正是这些医学家们的科学思想和医疗实践催生了我国中西医结合的萌芽。

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主席发出了“把中医中药的知识和西医西药的知识结合起来,创造中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的号召,从此我国医药卫生界才正式有了“中西医结合”这一概念和实践。这一号召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政治口号和行政号召,而是顺应医学科学发展的潮流并根据我国医疗卫生现状和中西医两种医学并存的现实而提出的。六十多年来,中西医结合在理论和临床的许多研究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中西医结合几乎涵盖了所有专业,新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不断建立,中医药的疗效机制得到进一步认知与阐明,中西医结合使一些重大疾病的疗效取得突破,极大地丰富了临床治疗学内容,更为重要的是中西医结合的实践过程对中西医学术界的科学理念和广大患者的就医观念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是得到绝大部分临床工作者的认可的。一项调查显示:68.85%的患者最喜欢中西医结合医学,65.45%的患者最喜欢中西医结合医院,71.2%的患者最喜欢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分别有92.21%的医务工作者认为要实行中西医结合医学的诊断,93.52%的医务工作者认为要实行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对于某些疾病,如免疫性疾病的调控免疫治疗、肝硬化的抗肝纤维化治疗、肝脏炎症的护肝治疗、中风后的康复治疗等,中西医结合都已成为医者和患者的首选。

几十年来,我国创办了多种中西医结合专业学术刊物,出版和发表了众多中西医结合的科学论著,相继成立了各专业的中西医结合学术团体,有的高等院校还设立了中西医结合专业和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中西医结合在我国已经形成一个完整的学术体系。

目前,除中医文献和中医理论教学工作外,从中医临床诊疗到中医科研的选题、设计与实施都无法离开中西医的融汇与贯通,这一点各级中医医疗机构的临床工作者都有切身的感受。从某种意义上说,目前中医医疗和科研机构的中医从业者所从事的实质上都是中西医结合的医疗和科研实践。如果说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中西医结合队伍是以“西学中”人员为主的话,那么现在每一位中医工作者则都是中西医结合队伍中的一员。诚如祝世讷先生所言:“中西医结合有其深远的历史根源,是历史的产物;同时,它又与20世纪后半叶新的时代条件相联系,是时代的产物……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兴起,在整个医学发展史上开辟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开创了一个新的发展时代。”汤钊猷院士也说:事实上,中西医结合一直在促进医学发展,提高各种疾病的治疗效果。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中西医结合存在着严重的专业队伍“一头偏”现象,是单向的,即中西医结合工作基本上是在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机构内进行的,中西医结合队伍也从以往的“西学中”转变为以“中学西”为主的中医从业者,鲜有西医人员主动学习中医并进行中西医结合研究,这就使中西医结合局限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对整个医学体系和医疗卫生事业的要求而言,中西医结合在广度、深度及普遍性方面都还是很有限的,是远远不够的。概括地说,中西医是相加尚未相融,是联合尚未结合,是并立而非对接,是随意而未成系统,对于中西医结合的总体目标、思路方法也都未形成共识,也还没有建立起中西医结合诊疗的最佳模式,中西医结合的许多理论与实践问题都有待我们去进行新的探索,我们面临的任务是艰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