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调节脂质代谢

一、调节脂质代谢

全身及肝内脂肪代谢紊乱是脂肪肝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日本一项研究发现,血清TG升高与脂肪肝密切相关,脂肪肝患者中甘油三酯升高者可高达60%—80%;国内有资料报道,脂肪肝患者中TG升高者占37.5%,TCH升高者占22.9%,而非脂肪肝人群中TG、TCH增高者仅占14.6%与18.2%,二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目前多数学者倾向于脂肪肝为全身脂肪贮积的一部分,因此,调节全身及肝内脂肪代谢,是脂肪肝最重要的治疗环节之一。

大量研究也已证实,许多单味中药及复方都具有较好的降低血脂及改善肝脏脂肪代谢的作用,如枸杞子、决明子、山楂、大黄、葛根、何首乌、泽泻、甘草、白术、薏苡仁、龙胆草、三七、菊花等,均可通过不同的途径降低TG、TCH水平,抑制肝内脂肪的沉积,从而起到抗脂肪肝的作用。有研究证实,由黄芪、白术、葛根、玫瑰花、青皮组成的中药复方益气补肝颗粒,可使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肝内TG含量明显降低,并能显著降低升高的肝内糖原(Gn),图像分析可明显降低脂肪变性细胞面积的百分比,从而改变脂肪变性细胞与正常肝细胞的比值,这种调节肝细胞内TG、Gn水平的作用,可进一步清除肝内脂肪堆积,改善肝内脂肪代谢,使酒精性脂肪肝得到改善或恢复。

肥胖是脂肪肝的重要原因之一。有人用B超64例单纯肥胖者进行肝脏检查,发现脂肪肝33人,占54.55%。而有人普查发现肥胖人群中痰湿体质占73.37%。一项资料报道表明,痰湿体质者TCH、TG及LDL均明显高于非痰湿体质者。而利痰化湿方剂可减轻动物体重,促进脂肪代谢,减低血脂及血液黏稠度,使脂肪肝得到逆转,并可防止肝纤维化发生。

大量研究表明,中药降脂作用主要是通过以下四个途径实现的。一是抑制外源性脂质吸收,如大黄、虎杖、决明子等可促进肠道蠕动减少胆固醇吸收,何首乌所含卵磷脂可阻止胆固醇、类脂质沉积滞留,蒲黄所含植物固醇在肠道能竞争性抑制外源性胆固醇吸收,金银花可降低肠内胆固醇吸收,茵陈可使内脏脂肪沉着减少,槐花可有效降低肝内胆固醇含量,三七、酸枣仁亦可阻止胆固醇吸收及在血管壁堆积。二是抑制内源性脂质合成,如泽泻可减少合成胆固醇原料乙酰辅酶A的生成,山楂水煎剂可增加胆固醇生物合成限速活力,西洋参茎叶可降低血中脂质,抑制过氧化脂质生成。三是促进体内脂质的转运和排泄,人参皂苷可促进胆固醇的转化、分解和排泄,柴胡皂苷促进血中胆固醇周转,老山云芝多糖刺激清道夫受体途径,整体发挥降脂作用,马齿苋、昆布、紫苏子、酸枣仁、沙苑子、夜交藤、女贞子、月见草子、大黄、虎杖、石菖蒲等均可升高血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或载脂蛋白(apoA1),促进脂质转运排泄。四是影响体内脂质代谢,胡桃肉、月见草子、何首乌、山楂、菊花、黄芪等可通过多种机制起到调节脂质代谢的作用。这些研究结果为我们通过调节脂肪代谢治疗脂肪肝提供了可靠的药效学依据,其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临床观察所见,许多中医治法如化痰祛湿法、芳香化浊法、清热利湿法、通里泻下法、活血化瘀法等具有良好的调节血脂的作用,可有效降低TCH及TG,某些方药还有较好的减肥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何首乌、泽泻等因具有较好的祛脂作用,近年来常作为治疗脂肪肝的首选药物,但亦屡有报道提示这些药物能够引起肝脏损害,使ALT升高,临床上应尽量避免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