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是形而上之“道”,西医是形而下之“术”

二、中医是形而上之“道”,西医是形而下之“术”

中医学术界和哲学界许多人秉持此念。

有人提出“中医是形而上之医道,而非形而下之医术”,有人论断“中华医道与中华文化是求本索源,西医学包括西方哲学是舍本逐末”,更有学者认为“中医乃生命空时动变之道,而不是人体结构功能之学”。这些论述认为中医医道博大精深,含容时空,而西医学不过是人体结构功能之学、治病之术,甚至有人提出“识道为上,识病为下”,总之,中医之道是高于西医之术的,二者是不在一个层次的。这种将道术分离、中西别论、重道轻术的观点,当然是片面的和错误的。

从概念和内涵而言,医道有两个所指。一指医学之道,医学之道谓之术,即指治病的本领,王勃《黄帝八十一难经·序》云:“授黄公之术,洞明医道。”二指医者之道,医者之道谓之德,指济世救民之心、谨慎负责之品质、毕生钻研之精神。而在这两个方面,中西医学表现出了高度的一致性。

首先,中西医作为医学科学和防病治病技术,均为致用之学,都是源于实践又用于实践的,也都不可能完全脱离人体结构功能之学,也都是要研究疾病规律、探索疾病防治之术、不断提高治疗本领的。西医之望触叩听四诊是术,药物治疗是术,手术也是术;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是术,辨证诊治是术,理法方药是术,针灸推拿、手法整复更是术。无论中西,作为医学之道的医术都是真实具体的,也是医学所必须具备的。术是从医实践的根基所在,没有具体可行的术,医道也就成为空话,在这一点上,中西医学本没有什么根本区别。

其次,除技术层面之外,因为人是具有社会属性的,健康与否、疾病的转归与预后都与社会人文环境和精神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因此,医学与其他自然科学有着本质的不同,除追求自然的真知和理性之外,还追求人文关怀,也就是医道的第二层含义,即医者之道。医者之道谓之德,包括济世救民、认真负责、刻苦钻研等医者必须具备的仁爱理念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而在这一方面,西医学的开创祖师希波克拉底所写的《希波克拉底誓言》对医者医德的要求与我国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的关于医德的论述主张是完全一致的,都强调医者不仅要有精湛的医术,更要有悲悯世人的人文情怀。在中医学发展的历史上,历代医家都是秉持仁爱理念的典范,而西医学界的一些著名医学家也都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如特鲁多医生的“有时是治愈,经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的名言就是对医者之道的最好诠释。

综上所述,无论形而上之医道或形而下之医术,中西医学原本并无区别,怎么能将道术分离、中西别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