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0年来的经验借鉴

(六)近30年来的经验借鉴

近30年来,各地在肝炎、肝硬化等肝脏疾病的研究中创立了许多新的治法,这些治法以肝脏疾病的发病规律为依据,既参考传统治法,又结合现代医学新观点,使之更切合实用。如疏肝健脾法、清热解毒法、活血化瘀法、柔肝滋肾法等,不仅应用频率高,对病因、病机、病位、证候都有所针对,对某些客观指标也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一些研究还证实了中医治法的具体疗效机制,如活血化瘀法可以改善肝脏血液循环,清热解毒法可以抗肝损伤、减轻肝实质炎症,酸甘化阴法则可改善肝细胞周围的酸碱环境从而抑制酶的释放等,充分反映了中西医在治法学上的互融性。

近30年来,中医药在肝病防治的许多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和结论更为中西医结合肝病研究提供了客观有力的实践依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抗肝纤维化。中医药抗肝纤维化研究已经成为我国肝病研究的热点,某些中药复方和制剂抗肝纤维化的作用和疗效已经得到肯定,主要的作用机制也已被认识和阐明,主要为:①消除肝纤维化的诱因;②保护肝细胞,恢复肝功能;③抑制炎症反应;④抑制胶原合成和促进胶原降解;⑤调节免疫功能;⑥调控细胞凋亡;等。可见,多途径、多层次、多靶点的综合药理作用是中药复方抗肝纤维化的特色,中西医结合抗肝纤维化的学术论文已占据我国肝纤维化研究的主导地位。第二,抗肝损伤。许多中医治法和方药在减轻实质炎症,促进损伤肝细胞的修复与再生,改善肝脏微循环及抗脂质过氧化,清除自由基方面,都具有确切的作用和功效,一些中药制剂如五味子制剂、垂盆草制剂、甘草制剂、山豆根制剂等作为护肝药广泛应用于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药物性肝损伤等肝脏疾病的治疗,收到良好效果,成为保肝药的主流药物。第三,抗脂肪变性。许多单味中药和复方具有较好的降低血脂、改善肝脏脂肪代谢的作用,从而用于脂肪性肝病的治疗。第四,调节免疫功能。近30年来的研究发现和证实了许多单味中药、中药复方可对人体免疫功能产生影响,如增强和抑制免疫反应及双向调节作用等。第五,改善和消除症状与体征。近年来,大量临床研究已经掌握了胁痛、腹胀、食少、发热、乏力、肝脾肿大、黄疸等症状与体征的中医药治疗规律,形成相对固定的治法与方药,在减少患者痛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成为中西医结合肝病研究的重要内容。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肝病研究的实践依据是充分的,这是进行深入研究的可靠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