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目 录
作者简介
上 篇
中西医结合——永恒的科学使命
一、中西医结合的渊源与现状
二、中西医结合的定义和内涵
三、为什么要中西医结合
(一)两种医学体系并存的必然选择
(二)中医学术自身发展的实际需要
(三)现代医学发展的客观需求
四、中西医能不能结合
五、中西医如何结合
六、中西医结合的三大目标
(一)实现理论互融
(二)完成实践渗透
(三)建立起中西医结合双重诊疗体系
七、中西医结合的主要障碍
(一)中医异化论
(二)中医独立论
(三)中西对立论
结语
架构起中西医对接互融的学术桥梁(PPT)
穿越时空的科学碰撞与交融
一、解剖结构的一致性
二、生理功能的趋同性
三、疾病发生学的对应性
(一)病因的对应性
(二)临床表现的一致性
(三)对疾病转归预后判定的趋同性
四、临床诊法的异曲同工
五、治疗理念和原则的相近性
(一)关于病因治疗和对症治疗
(二)关于整体治疗和局部治疗
(三)关于阶段治疗和环节治疗
(四)关于“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六、防控理念的一致性
七、病后生活调养原则与措施的一致性
结语
穿越时空的学术对接与融合(PPT)
实现中医科学属性的理性回归
一、承认和肯定中医学的科学属性和地位
二、真正明确中医学的核心特征
(一)中医是科学的,也是人文的,但主要是科学的
(二)中医是自然的,也是哲学的,但首先是自然的
(三)中医是古老的,也是现代的
(四)中医是理论的,也是经验的
(五)中医是经院的,也是民间的
(六)中医是整体的,也是局部的
(七)中医是深奥的,也是浅显的
三、厘清中医学科学与人文的关系
论中医八大关系
一、科学与人文
二、中医与西医
三、继承与创新
四、“已病”与“未病”
五、特色与规范
六、辨证与辨病
七、科研与临床
八、整体与局部
建构我国中西医双诊双治的诊疗新体系
一、建构双重诊疗体系的基本框架与步骤
二、为什么要建构中西医双诊双治的诊疗新体系
(一)建构双诊双治新体系是我国中西医结合的客观需求和必然选择
(二)建构双诊双治新体系是中医治疗目标全面转换的真实需要
(三)建构双诊双治新体系是完善国家行业标准的必然要求
(四)建构双诊双治新体系是改变中西医学术不对等现状的真实需求
三、建构双诊双治诊疗体系必须明确的若干理论和实践问题
(一)明确中医病证和西医疾病的关系
(二)明确中医药治疗的作用目标
(三)关于明确中医药疗效的科学定位
(四)关于中成药应用
结语
建构我国中西医双重诊疗新体系(PPT)
把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成中西医结合的试验田
一、学术研究是基地建设的核心
二、建构相关疾病新的中医理论体系
(一)确立相关疾病的中医病因学归属
(二)探讨中医病机演变的阶段性规律
(三)研究证候组群的分布规律与表现特征
(四)确立中医治法学范围
(五)开展临床方药应用研究
(六)建立起中医药对症治疗框架
三、架构中西医联合的桥梁
中医学术研究的方法学核心和三大路径
一、架构古今医理汇通的桥梁
二、架构中西医理论衔接和实践渗透的桥梁
三、架构理论与实践过渡的桥梁
结语
消弭国人对中西医的误解与偏见
一、中医是“和”医学,西医是对抗医学
二、中医是形而上之“道”,西医是形而下之“术”
三、中医治患病的人,西医治人患的病
四、中医治未病,西医治已病
五、中医讲整体,西医重局部
六、中医治本,西医治标
结语
下 篇
中西医结合肝病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一、中西医结合肝病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解剖位置的一致性
(二)生理功能的相近性
(三)病理变化的相关性
二、中西医结合肝病研究的实践依据
(一)对证候表现的准确描述
(二)对病因的正确认识与描述
(三)对疾病预后的正确判断
(四)对肝病治法的科学设立
(五)对肝病生活调养的科学主张
(六)近30年来的经验借鉴
三、中西医结合肝病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一)注重理论互融与实践渗透
(二)建立中西医双重诊疗体系
(三)宏观辨治与微观辨治相结合
(四)临床观察与实验研究相结合
结语
中西医结合肝病研究的几个理论与实践问题(PPT)
中医药护肝治疗的理论和实践
一、中医药护肝治疗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二、肝损伤的发生机制与主要标志
三、中医药护肝治疗的作用途径
(一)减轻肝实质炎症
(二)改善肝脏微循环
(三)改善肝细胞周围的酸碱环境
(四)调节免疫功能
(五)调节脂质代谢
四、中医药护肝治疗的作用机制
(一)一般性作用机制
(二)细胞分子机制
五、中医药护肝治疗临床应把握的几个技术细节
(一)中医药护肝治疗的疗效目标
(二)治疗时机的把握
(三)治疗方法的正确运用
中医药护肝治疗的几个理论与临床细节(PPT)
脂肪肝临床研究的几个主要环节
一、调节脂质代谢
二、抑制炎症反应,促进肝细胞再生
三、阻抑肝纤维化的发生和发展
四、祛除病因和诱因,积极控制原发基础疾病
脂肪肝临床研究的几个主要环节(PPT)
中医药在肝癌中西医结合治疗中的疗效体现与适宜路径
一、中医药治疗肝癌的疗效体现
(一)治疗作用
(二)协同作用
(三)善后作用
(四)预防作用
二、中医药参与治疗的时机
三、中医药治疗的两大途径
(一)以病为靶点
(二)以证作目标
四、中医药治疗的主要方法
(一)单独用
(二)联合用
(三)序贯用
五、建构肝癌中西医双诊双治的诊疗新模式
中成药临床应用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一、中成药的分类
(一)传统中成药
(二)现代中成药
(三)中药提取物制剂
二、中成药临床应用的重要意义
(一)丰富和完善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学内容的重要路径
(二)克服传统中药复方汤剂治疗局限性的有效方法
(三)提高患者中医治疗依从性的重要途径
三、中成药的优势与不足
四、中成药应用的现状与问题
(一)应用现状
(二)存在问题
(三)可能后果
五、临床应对的总体策略
六、以肝病为例论中成药临床应用的主要方法
(一)单独用
(二)联合用
(三)交替用
(四)序贯用
(五)把握肝病中成药临床应用的技术细节
肝病中成药的合理应用(PPT)
中西医结合肝病研究的三大困扰
一、专业队伍“一头偏”
二、学术理念“一边倒”
三、技术细节有缺陷
(一)理论支撑点未建立
(二)临床切入点不明确
(三)科研方法学有误区
中医药抗肝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
一、减少肝细胞坏死和凋亡
(一)减少致炎和凋亡相关介质的产生
(二)抗自由基损伤
二、促进肝脏血液循环
三、促进肝细胞再生
中药抗肝纤维化作用机制的研究
一、保护肝细胞,清除肝纤维化的诱发因素
(一)抗脂质过氧化
(二)消除炎症
(三)调节免疫
(四)改善肝内血液循环
(五)促进胆汁排泄
(六)减少铁的沉积
(七)提高肝细胞内酶的活性
二、抑制合成细胞外基质细胞的活化与增殖
(一)肝贮脂细胞(FSC)
(二)肝细胞
(三)成纤维细胞
三、降低胶原基因的表达和ECM合成
四、提高胶原酶的活性和产量,促进胶原的降解
五、复合性作用机制
中医药防治肝纤维化的研究进展(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