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认和肯定中医学的科学属性和地位
中医是什么?《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做出了明确的界定:“中医药(民族医药)是我国各族人民在几千年生产生活实践和与疾病做斗争中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医学科学。”这无疑是对中医本质属性的最准确的答案。
中医是怎么来的?中医是从生活和医疗实践中来的。中医的源头在哪里?中医的源头也在实践之中。史载:“神农尝百草,始有医药”,“民有疾病,未知药石,炎帝始味草木之滋,尝一日而遇十毒”,“帝使岐伯,尝味草木,典至医药、经方、本草、素问之书出焉”。这些记载生动地论述了中医药的起源和人们认识药物的实践过程。
古人就是在不断观察人的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通过调精神、起居、劳逸、饮食等措施减少和避免疾病发生,通过药物、针灸、推拿、熏洗、砭石、手术等治疗方法使疾病好转或康复。因此,中医学又是一门具体的防病治病技术。望闻问切、辨证用药是技术,针灸推拿、手法整骨、痔结扎术、疝手术、腹腔穿刺等为真实可见之技术。有统计表明,世存中医药图书约有1万多种,其中以临床文献为主,占80%以上,这是从事中医诊疗和临床研究的宝贵的科学财富。这些临床文献所记载的内容无不是论病证、论病因、论证候、论治法、论组方、论选药、论各科具体治疗方法,主要都是讨论治病之“术”,是真实而具体的,而这才是中医学的主体内容。这些理论和经验穿越时空,以医学科技的属性和定位融入我国医学科学和人民的卫生健康事业之中,继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医学在实践中诞生并不断发展和完善,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上升到理论—反过来指导实践的科学历程,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并逐渐分化为门类齐全的不同学科,如本草学、针灸学、内科学、疮疡科、骨伤科、五官科、妇科、小儿科等,成为从理论到临床的完整的医学科学体系。
中医的魂是什么?中医的魂是仁爱精诚、扶危救困、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是重视实践、勤于发现、善于总结的优秀传统,是不畏艰险、不懈探索、追求真知的科学精神,是敢于质疑、勇于否定、开放包容、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是求真务实、不尚空谈、与时俱进的开拓精神。
中医的根扎在哪里?几千年来,中医的根深深地扎在民间,扎在中医从业者的临床实践和人民大众的就医理念之中,中医能治病,能治好病是绝大多数国人的共识;很多时候,中医药真正的瑰宝并不在理论家的鸿篇巨著里,也不在演讲家滔滔不绝的演讲中,而可能就在一个老中医的临证经验里,也可能浓缩在某一具体的治疗手法或处方中。
正如一位学者所言:“中医的经验性本质上反映了以临床结果为导向的治疗程序,在这个程序中屡试不爽的东西留下了,无效的东西则被淘汰,就这样,整个中医体系千百年来一直在完善之中。”这一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正是医学科学不断进步的科学历程和基本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