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构中西医联合的桥梁

三、架构中西医联合的桥梁

中西医学作为人类防病治病的智慧结晶,既有各自的优势与特色,又有各自的局限与不足,进行中西医理论互融与实践渗透,进行方法的互补与借鉴就成为势所必须,这既是我国医学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临床诊疗的客观需要。我国几十年中西医联合的实践证明,联合胜于单用,互补胜于竞争。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以西医重大疾病为针对目标,将中医理论与方法运用于这些疾病的防治之中,这本身其实也是在拓展中医自身学术研究领域的同时架构中西医联合的桥梁,这也是实现基地建设既定目标的重要保证。

中医诊疗和学术研究的目的不是要取代降压、降糖、降脂、抗病毒、化疗、透析等西医治疗方法,而是要找准中医在这些相关疾病防治中的恰当位置,把握好中医诊疗的阶段性规律和适宜介入的关键节点,真正发挥好中医治疗、辅助、善后等不同作用,发挥好中医灵活辨证、宏观调控及个体化诊疗等特色优势,做到中西医取长补短、优势互补,从而丰富这些疾病的治疗学内容。

中医学术研究要根据相关西医疾病发生学规律,深入挖掘中医治疗这些疾病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这一体系既不能否认中西医思维方式和诊疗模式的差异,又要充分认识中西医在科学本质上的趋同性和方法学上的互补性,从而构筑起学术沟通的渠道。

要在基地建设相关疾病的诊疗中建立起在保证中医主体地位前提下的中西医双重诊疗体系和临床路径,既有西医病的诊断,又有中医证的分析,在治疗上既针对病,又治疗证,一病双诊双治,病证结合,在治疗方法上,切实做到能中不西、可中可西或中西并用,一切以提高临床疗效、改善疾病预后为唯一宗旨,在这一过程中不断使中医学真正成为开放的学术体系,从而促进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学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