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队伍“一头偏”

一、专业队伍“一头偏”

中西医结合是中医和西医两种医学体系的结合,就中西医结合肝病研究的科学使命而言,自然也应当是由“中学西”人员组成的中医肝病专业队伍和“西学中”人员组成的西医专业队伍去共同完成。但是,多年来,中西医肝病研究专业人员和专业队伍组成存在严重的“一头偏”现象,是单向的,即中西医结合肝病研究基本上是在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机构内进行的,专业队伍也主要由中医从业者组成,鲜有西医人员主动学习中医并进行中西医结合肝病研究者。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源在于当前中医治疗的针对目标已经由传统的中医病证全面转换到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现代医学疾病,这种治疗目标的转换就要求中医专业人员在运用中医理论和方法治疗西医疾病时必须融进现代医学科学理念,吸纳现代医学研究成果,也就是说必须有一个“中学西”的过程,这是必然的,也是普遍的。从这种意义上说,几乎每一位中医肝病工作者其实都是中西医结合肝病专业队伍中的一员,中西医结合肝病研究的任务也就主要由他们承担起来。

对西医肝病专业人员而言则往往只需进行现代医学的学习与研究,他们所关注的更多的是国外最新研究现状特别是欧美研究动态,他们追求的研究内容和目标是“高、新、尖”,他们也更在意跟踪和借鉴国外的最新研究成果。很难想象西医专家主动去对中医理论和方法进行系统深入的专业学习和研究,因此,他们很难真正介入中西医结合肝病研究中来。

与现代医学相比,中医教学、科研、医疗机构数量少、规模小,又缺乏强有力的制药企业的学术助推力,这使中西医专业队伍形成严重的不对等态势。虽然中医肝病学界也不乏学养深厚、识见广博、经验丰富、学贯中西的睿智之士,但由于总体人数偏少,难以形成与西医对等的学术群体,因此,他们的声音是微弱的,很难有效地影响中西医结合肝病研究的宏观走势。

专业队伍“一头偏”现象使中西医结合肝病研究局限在一定的范围和领域之内,在研究的广度、深度及普遍性等方面都受到很大限制。更为重要的是,学习了西医的中医人与学习了中医的西医人,由于二者教育背景不同,在学术视野、思维方式等方面都会有很大差别,而正是这种有着巨大差别的中西医学者之间的学术交融与对接,才可能碰撞出中西医结合肝病研究的科学火花,也只有在中西医互以全新的视角审视对方时才会有新的发现,而专业队伍“一头偏”现象使中西医失去了对等的学术沟通与衔接,从而在某种程度上窒息了学术研究的活跃与灵动,滞缓了中西医结合肝病研究的科学步伐。

这一现象不禁使我们想起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主席在发出“中西医结合”号召时指出的:“我看如能在1958年每个省市自治区各办一个70—80人的西医离职学习班,以两年为期,则在1960年冬或1961年春,我们就有大约2000名这样的中西医结合的高级医生,其中可能出几个高明的理论家。”据统计,1960年全国有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37个,学员2300人,还有在职学习中医的3.6万人,这些人日后大多成为我国各专业中西医结合的技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在他们各自的研究领域都取得了一大批重要的科研成果,因发现青蒿素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中医药科学家屠呦呦就是很好的例证,有力地证明了毛泽东主席伟大的科学预见性。正是这一强有力的行政措施助推了中西医结合这一科学工程的实施与发展,反观当前,中西医结合肝病研究所缺少的也正是这样一支“西学中”的专业队伍。正如拉斯克基金会负责人韦恩劳顿所言:中国传统医药中仍有很多东西有待发掘,只是需要找到愿意花费大量时间筛选这类产品并将其开发以供使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