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结构的一致性
2025年08月10日
一、解剖结构的一致性
解剖是探知人体结构的唯一途径,是医学的基础,中西医莫不如此。据文献记载,中医学不但起源于解剖,而且对人体结构的认识远远早于西方医学体系。早在2000多年前的《灵枢·经水》篇中就记载:“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这是中医典籍中最早出现的“解剖”概念。
《灵枢·肠胃》篇详尽描述了唇、齿、会厌、舌、厌门、胃、小肠、回肠、广肠等消化系器官的解剖形态、位置、长度及它们之间的距离,这些描述与现代医学是基本一致的。《难经》在《内经》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五脏及喉咙、胆、膀胱、肛门等脏腑器官的形态和重量的描述,与现代解剖学也都是大致相符的。以肝为例,《灵枢》谓“阙……在下者肝也”,《难经》说“肝重四斤四两,左三叶,右四叶,凡七叶”。现代医学中肝脏是人体最大的腺体,大部分位于右季肋部,小部分位于左上腹部与左季肋部,男性肝脏重约1450克。中西医认识是大致相同的,说明这一时期的中医解剖技术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
五代时期的《内境图》是我国最早的人体解剖图,其所绘器官大多与现代解剖学相吻合。宋代《欧希范五脏图》所记录的“肺之下则有心、肝、胆”,“脾胃之下有小肠……大肠之旁有膀胱……肾则二,一在肝之右,微下,一在脾之左,微上,脾则在心之左”,这里描述的各脏器的解剖位置与形态与现代解剖学都是基本一致的。清代王清任对人体解剖进行了更为细致的研究,发现了一些新的解剖结构,并对前人的一些认识错误进行了修正,写成《医林改错》一书,对中医解剖学做出了巨大贡献。
经过历代医学家的不断探索与研究,中医解剖学不断得到发展,不但成为“藏象”学说的物质基础,也成为中医理论大厦的坚固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