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护肝治疗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中医药护肝治疗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我国中西医结合肝病研究最早即起始于中医药护肝治疗,自20世纪50年代起就受到中医药降酶退黄等作用的启发,近二十年来,随着中西医结合肝病研究的蓬勃开展,中医药辨证复方、单方单药、中成药、中药提取物制剂的广泛应用,如五味子制剂(联苯双脂)、垂盆草制剂(垂盆草冲剂)、女贞子制剂(齐墩果酸片)、山豆根制剂(肝炎灵)、水飞蓟制剂(益肝灵等)、甘草制剂(甘利欣、美能)等已成为我国护肝药物的主流,有的已成为常规治疗的必用药物,发挥了难能替代的重要作用,这些药物分别具有不同的作用途径与机制,适应范围十分广泛,选择空间十分宽阔,极大地丰富了肝病的治疗学内容,也使中医药护肝治疗成为中西医结合肝病研究的最重要领域。

同时应该看到,这一领域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去进行思考与解决,这些问题主要为以下三个方面。①辨证中药复方护肝疗效的不确定性,辨证论治仍然是中医药护肝治疗最重要的方法,但目前仍普遍存在较大的用药随意性,对反映肝损害的某些具体指标缺乏较强的针对性。因此,就护肝疗效而言,就具有不确定性,难以经得起重复;同时因肝损害状态、程度与辨证所依据的“证”常无必然关联,因此,往往出现客观指标与证候疗效的分离和不同步。②某些护肝降酶的中成药和中药提取物制剂普遍存在作用较为单一,难以收到较好的综合疗效的缺点。③绝大部分护肝中成药和中药提取物制剂均普遍存在较高的酶学指标反跳率。有人统计五种五味子剂型总降酶率达90.2%,平均降酶天数为19.7天,其反跳率在40%—69%;垂盆草制剂治疗慢性肝炎,ALT复常率在73.6%—82%,复发率在29%—53%;肝炎灵、益肝灵、甘利欣等也均有较高的反跳率。更为重要的是,目前,国内对上述药物的应用时机、方法、剂量、疗程及如何通过递减用量来防止指标反跳与复发均未形成共识,基本上任由临床医生凭经验自行其是,这一现状与临床要求是极不适应的,这也促使我们去对这一领域的一些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