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执行有效性的企业标准化体系管理优化的背景
(一)对标准体系有效性、针对性认识存在偏离
存在着“只管建设不顾维护”,甚至认为推行标准体系目的就是为了通过外部组织认证,只要获得了标准体系认证证书,生产过程、产品质量、环境要求以及安全措施自然而然就会满足企业要求,对标准体系的建设过程缺乏有效管理,大大高估或夸大了标准体系的适用范围。
(二)标准体系之间还存在相互关联、职能重叠的现象
企业先后导入了质量管理体系、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等一系列标准管理体系,在多体系运行的过程中,存在的标准规定不协调、不统一、繁琐等不规范的现象日益显现出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标准体系的执行有效性。
(三)对标准体系执行过程缺少必要的关注和方法设计
企业的标准体系注重流程和要求的提出,缺少对要求实现程度的具体规定,过程管理缺少了技术准则和方法标准;有些标准体系注重对企业管理全局的设计,但对于具体工作岗位如何实现要求欠缺考虑,不利于体系的执行。
(四)管理过程难以得到有效控制
由于一些管理者不是很清楚自己的职责,颁布的企业标准体系所要求的管理方针和管理目标难以得到有效落实。企业标准体系所要求的管理原则和思想没有渗透到企业日常管理活动中去,使得强调基于事实决策、过程控制、持续改善等基础管理要求有所削弱。有些部门制定的标准体系方针和目标脱离实际管理实践,甚至出现照搬照抄的现象,从而影响到标准体系活动目标制定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以致企业标准体系质量和运行效果难以和现实要求相适应。
(五)对标准体系的执行效果评价方法没有量化反映
企业标准体系的执行效果能不能准确地予以测量、判断和评价是标准体系有效性的最直接表征。然而对标准体系执行有效性的评估没能充分量化出来,导致进一步的改善活动就难以找到准确的方向并确立适宜的目标,出现问题时难以得到有效解决。
(六)缺少系统性的持续改善机制
对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反应不灵敏,不能够及时调整体系要求,体系的执行有效性降低,主要表现在,企业标准体系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制约因素没能及时、彻底地采取措施予以消除。针对相关方和法律、法规对企业内部管理要求不断提高,不能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因此,以提高执行有效性为目的,开展标准体系过程优化工作,进一步提高企业标准化建设质量和运行效果要求,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