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执行有效性的企业标准化体系管理优化的主要做法

三、提高执行有效性的企业标准化体系管理优化的主要做法

(一)立“找问题工作法”为标准体系管理优化思路

为保证优化工作的全面有效的开展,南烟认真分析企业当前的形势和任务,针对于企业标准体系经过长期运行,有些干部职工安于现状,看不出问题,找不准持续改善的方向;有些职工害怕问题,回避问题,怕承担责任;还有些职工见怪不怪,习以为常,漠视问题。决定通过理念先行,导入“找问题”工作法,引导职工转变“问题观”,提出:正视问题是对企业负责的态度,应该真心感谢;发现问题是高人一筹的眼光,应该获得肯定;解决问题是为企业做贡献的能力,应该予以奖励。引导职工逐步由过去漠视问题、回避问题、害怕问题转变为正视不足、见贤思齐、从善如流。激励全体员工积极思考工作的不足及对照目标的差距,剖析问题根源,营造了全员持续改善的浓厚氛围。

(二)优化企业标准化体系管理组织

1.成立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企业标准化管理机构是企业标准化建设的必要条件。南烟成立以厂级领导班子为核心、各部门一把手负总责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系统规划工作机制和工作章程,制定分阶段实施方案,明确“三标一体”同步推进的实施步骤和标准化考核办法,把标准化工作列入部门重要考核指标,建立长效推进机制,统一指导和协调。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下设企业标准化办公室,建立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三个工作组,各部门都设立了标准化管理员,对部门标准化工作进行专项管理。

2.建立矩阵式自主改善课题组

同时成立了以多部门专业技术人员或专职管理人员组成的八个矩阵式课题组,按照“淡化职能,强化协作,突出专长”的要求,组成为:综合管理课题组、人力资源管理课题组、成本管理课题组、质量管理课题组、企业文化建设课题组、安全管理课题组、生产管理课题组、设备管理课题组。课题组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整合资源,集中集体智慧,从发现和解决企业管理标准体系执行过程中的现实问题中,不断地改善体系执行有效性。

3.科学计划并将管理优化目标具体化

为实现标准体系执行的有效性,对各个职能部门执行的资源进行统筹配置,提升计划的科学性、减少计划变化率,南烟一是采取标准体系有机结合目标管理,明确阶段性工作重点,并统筹配置时间、人力、物力资源;二是统一阶段性工作指令发布口径,避免政出多门引起冲突;三是建立计划共享平台,识别执行单位的人员和时间,作为计划落实的资源输入,建立了“三轮插空”的计划协商机制,形成符合执行单位资源条件的工作计划;四是健全计划变更预案,识别计划执行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变化,设置预案,实现工作计划对客观实际的主动适应。

南烟坚持目标引领,系统策划和制定标准化目标,将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体系目标与企业生产管理的目标、指标相挂钩。建立起五维四级N项指标体系,同时,将标准化体系目标分解至车间、班组、机组,使每个人都清楚自己肩负什么目标,差距有多少,明确目标责任主体,纳入各级绩效管理,实现企业标准体系的目标化及目标责任细化、实化。

(三)规范企业标准化管理工作

1.开展制度流程化

体系文件制定成本越低,执行成本越高。后台设计越精巧,前台操作越简便。南烟开展企业流程优化工作,各部门采取价值链理论和流程管理的方法,识别和梳理各岗位流程的基础上,分析流程的相互关系和风险控制点,建立起层层支撑的企业流程体系和管理标准体系;建立企业流程管理评审、督导的管理机制,对存在问题及时分析,对运行绩效客观考评,并将此作为管理输入的内容。通过优化项目管理、熏蒸杀虫、停产复工、应对突发事件等工作流程,让员工在规范的同时感受到效率的提升。与企业标准管理流程优化相结合,推进企业管理的流程化

2.优化各类表单

对全厂各类表单进行梳理,统一编号,并再次识别相关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的要求,纳入表单中,实现管理要求明示化。通过标准化的表单,既提高了工作效果和效率,又促进了管理要求的落地和广为人知。不断将新增的管理要求进一步充实到表单中,实现了表单的持续优化。

(四)保持适应性实施多重动态评审

为提高企业标准体系自身质量,确保标准文件从制定到执行过程中就具有较高的适宜性、有效性,南烟从规范企业标准化管理工作入手,制定了《企业制度及标准化管理办法》和《标准化建设考核办法》等管理文件,对企业标准制修订的原则、范围及工作程序,标准贯彻执行的监督检查、评审考核,标准的持续改进等全过程做出了严格细致的规定。并借助体系审核、评审、督导检查等工作机制,建立年度标准体系改善计划,完善相关机制,不断提高标准化管理体系的适宜性、有效性。

标准的评审是决定标准适应性的重要过程。南烟对标准的评审采取了自主评审和集中评审两种形式,并制定了评审流程及评审要求。

1.自主评审:标准起草人将编制好的标准草案给归口负责部门领导进行初审,根据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并加以完善,形成标准草案。

标准牵头责任部门应将编制好的“标准草案”发给与该标准所涉及的相关部门征求意见,填写“标准草案征求意见单”,必要时,应召集相关部门进行讨论,对收集的意见分析研究,编写出标准“报审稿”,报标准化工作组安排标准“报审稿”的评审。

2.集中评审:标准化工作组根据各部门报送的《报审稿》进行格式审查,并组织安排各相关部门进行集中评审。为确保评审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每次评审时,各相关部门必须全部签到,对标准逐条评审并发表意见。标准评审后,如标准仍需进行修改时应根据评审会议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标准归口管理部门对文件修改和完善。鼓励发现问题,对相关部门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纳入体系运行考核,可以加分(要求在标准评审后一周内完成),各标准归口管理部门评审后须填写《标准评审记录表》,交标准化办公室审定。对于不够成熟的标准,不能发布,需修改完善后再进行二次评审。

南烟对标准的评审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基本做到周周有评审,2012全年累计安排标准评审会达62次,评审文件52个(其中有多项标准是再次评审),通过对全厂文件的适宜性的评审,整合重复的文件,修订或废止不适用的文件,明确文件制定或修改责任部门及完成时限。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反馈和沟通,督促责任部门实施纠正预防措施,并对整改进行验证和确认,确保了管理体系执行的有效性。

(五)以提高有效性检查督导常态化

1.建立督导检查流程:着力提高适宜性和执行力的标准体系内部动态监管,南烟建立了督导检查流程,促进标准在执行过程中发现问题,不断完善标准。各部门根据监督检查周期和需要,对本部门负责的标准制定月度督导工作计划,经标准化办公室汇总后,报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审批。标准牵头责任部门应依据月度督导计划要求,合理安排监督检查时间,分别开展标准督导检查工作。然后,由标准归口责任部门依据督导工作计划,负责组织协调工作,对文件的内容所涉及的部门及要求进行识别,编制出《制度、标准督导记录表》,检查内容应按检查要点,并逐项检查,形成记录。对于监督检查结果的处理,标准归口责任部门根据标准运行监督检查情况,对发现存在问题应及时反馈确认,分析原因,采取有效措施,予以纠正和处理,并反馈给标准化办公室,作为评价运行情况依据。标准化办公室根据各归口管理部门的运行监督检查情况进行汇总,形成《文件督导运行情况通报》,分送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和相关部门。

2.围绕体系“健身”和“瘦身”两方面,南烟建立了滚动审核和专题审核相结合的常态化体系“体检”机制,并启动了体系日检查工作。各职能部门将所负责职能带的管理要求识别出关键点,制定检查表单。车间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化本部门的三层次文件检查表单,形成了厂级、部门级、班组级的三级日常纠偏机制。

3.对各部门及职工在体系日检查、标准制度评审督导以及各类改善等工作中的执行、建言、优化、难题攻关等成效,及时在月度绩效中予以体现,单列考核

(六)全程记录实现标准的痕迹化管理

1.对于标准的日常管理,南烟设立专人专项管理,建立“一标一档”制度,对每一标准从调研、起草、评审、运行、改进等全过程的资料进行档案式管理,保存标准的历史记录,实现了标准的痕迹化管理

2.运用信息化手段,南烟将标准体系、标准的日常管理、标准的使用查询、标准的模块设计,“一标一档”等内容,通过网络搭建一个企业标准体系的信息化平台。通过信息化为标准化提供了便捷的、强制的手段,并为企业标准体系提供了一个便捷的平台,实现了标准共享。建立全厂知识管理查询系统的自主开发,构建包括知识案例、单点课(OPL)、各类管理体系文件、内训课件等智力资源的南烟“电子辞典”,分享知识资源。

(七)坚持持续改进及改善全员化

全员参与是标准化工作重要环节,企业通过广泛开展宣传、培训、活动等形式营造氛围,将标准化融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中,调动了员工参与企业标准化建设工作的积极性。具体来说,将标准化工作要求列入到部门、员工的职责中,进行考核评比,营造学标准、用标准、按标准办事的企业氛围。同时,南烟以八个改善课题组为平台,目前共配套成立了60个专题工作组,241个持续改善小组,倡导“小改善也是创新”观念,广泛开展全员全系统全过程的自主改善活动。通过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专利、TnPM、知识管理等载体,并与职称评聘、岗位考核、“星级员工”评选、后备人才选拔等工作挂钩,各类改善汇聚成“持续改进”的强大合力,促进了管理水平和队伍素养的提升。例如在南烟工作标准的编写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全员参与的特点,将工作标准的编写草案编写任务落实到各岗位,让员工自己总结自身工作内容和要求,自己写标准,起到了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