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形态,其实一直具有双重性,盘根错节着现代与传统、传承与变革、先进与落后。纵观整个教育发展史,改革,始终是学校教育不变的旋律。

当下,信息化社会已扑面而来,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风生水起,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世界,相比较而言,教育的反应总给人“王顾左右而言他”的不爽。2011年,乔布斯与盖茨会面时说了一句发聋振聩的话:“为什么IT改变了几乎所有的领域,却唯独对教育的影响小得令人吃惊”——这便是著名的“乔布斯之问”。可以说,这种情况到了今天仍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观,教育的核心理念似乎没有变,教育的基本业态似乎没有改革,教育的价值评判似乎没有改革,所谓的“教育信息化”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皇帝的新装”。

庞红卫博士几年前就基于教育变革的视角,密切关注学校信息技术的“实然”,并作为他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在此基础上,尤其是结合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新进展、新视野、新理念,他撰写了《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的融合研究——基于多元视角的分析》一书,我看了以后也觉得颇有新意,尤其是对从事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同志来说,相信会开卷有益。

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不再局限于对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实然”描述,而是诉诸现代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的深度融合,诉诸在此种融合过程中学校教育自身的变革与创新。教育部于2018年4月印发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量,希望通过信息化“推动教育理念更新、模式变革、体系重构,使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走在世界前列”,并提出了发挥技术优势,推进新技术与教育教学从融合应用向全方位创新转型的要求。在这个方面,这本书作了很好的探索,虽然在一些具体的关切上有可能会产生某种程度的争议,但总体上,作者的认识和分析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本书提出了两个十分重要的命题:技术教育化和教育技术化。从信息技术与学校融合来看,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唇齿相依的方面。如果信息技术的开发以及与学校教育的融合不关注教育的需求,不研究教育的规律,信息技术没有实现“教育化”,那么,这种融合至多是“形似”,或者说是“点缀”,当前学校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片面追求“高大上”现象,出现的盲目购置设备设施而忽视实际使用效果现象,多半源于此。同样,传统教育倘若固步自封,不愿利用信息技术的理念和手段进行“自我革命”,逆袭“教师中心”的教育模式,实现学校教育的生态圈重构,那么,就难以避免“东施效颦”的窘境。教育技术化的核心指向只能是学校教育的“自我革命”,只能是奋力实现“因材施教”的千年教育梦想,只能是不断建构、完善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事实上,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并融合现有信息技术,努力探索学教方式的深度变革,业已成为教育信息化2.0行动的重大关切。

是为序。

方展画

2020年3月8日于翠峰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