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真的改变了教育吗——信息技术影响教育的现状分析
毋庸置疑,技术为我们描绘了美好的教育场景,但在长期的实践与应用过程中,国内外的大量研究发现,技术好像并未对教育产生根本性的影响,技术不但没有取代学校、教室、课本与教师,也并未深刻地改变教育,技术支持者所描绘的技术深刻改变教育的美好“蓝图”并没有出现。
如,皮格卢姆等人(Pelgrum & Plomp,1991;Pelgrum & Anderson,1999)、加德纳(Gardner et al.,1993)、威特森(Watson,1993)、斯帝文森(Stevenson,1997)、威廉姆斯(Williams et al.,2000)、汤姆·康伦与马丽·斯帕森(Tom Colon& Mary Simpson,2003)以及约翰·鲍尔与杰夫利·肯顿等人(John Bauer&Jeffre Kenton,2005)在他们各自的研究发现,无论在美国、英国还是在其他地方,信息技术对学校的影响依然保持“绝对的令人失望”。
1996年,哈特维与雷斯高特(Hativa&Lesgold,1996)的研究发现[15],尽管在普遍意义上过去十年的计算机革命对学校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这一影响的本质看起来仅限于信息的获取与提炼,而非促进教学方法的改善或学校与课堂结构的革新。
2003年,汤姆·康伦与马丽·斯帕森(Tom Colon& Mary Simpson,2003)比较了苏格兰与美国两地信息技术对学校教育的影响。他们发现[16],在苏格兰与美国两地,信息技术对学校的影响有惊人的相似:信息技术较多地被学生与教师在家里作为一种工具来促进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职业活动。学生与教师认为信息技术满足了他们对信息的获取需求,交流、设计与管理等社会目的,以及创作与呈现家庭作业的目的。然而,在学校里,信息技术在这些方面的影响充其量是微小的,而在最差的情况下,则可能是无效的。
2005年,莫里森和劳瑟(Gary R.Morrison& Deborah L.Lowther,2005)也在其研究中发现,尽管早在1987年博克(Bork)就曾预言,微型计算机将会使学校发生根本性的变革,但是时至今日,不断涌入学校的最新技术并没有给学校带来大规模的效益,预言中的根本性的变革并未发生。[17]
国内也有大量的研究发现,信息技术对课堂变革的效果有限,并且从某种程度上看,信息技术应用于中小学不但没有革新传统的教学,反而是固化乃至深化了传统的教学。
安涛(2006)对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研究发现[18]:课堂教学模式形式单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采用班级教学形式,面向全班学生进行授课,未采用小组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形式,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传统课堂教学相比没有什么区别;师生角色未发生转变,课堂中教师语言占81.16%,其中讲授型语言占64.09%,学生语言占6.28%;信息技术只是起到演示工具作用,情景创设的作用有限。从整体上看,信息技术在课堂中应用仍然处于“封闭的、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整合阶段”。
何克抗(2006)对南方局部地区的抽样调查发现,目前我国中小学校园网的应用状况大致如下[19]:80%以上只用于开设“信息技术教育”必修课,没有其他的教育教学应用;在其余20%已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必修课以外的应用中,有一部分用于教育行政管理(如校长办公系统、电子图书馆、财务报表、学生成绩统计等);另有一部分则用于辅助教学(大多停留在多媒体加PPT的应用水平)。真正能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通过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实现教育深化改革的学校不到5%。
郑太炎(2010)的研究发现,在我国信息技术主要还是作为教师呈现知识的工具,较少地作为促进学生积极建构知识的工具。尽管有教师将信息技术用于帮助学生进行问题解决和知识探索与协商的实践案例,但总体上相对较少。信息技术通常是“以和学校组织方式相一致的方式被利用”的。[20]
而一项关于电子白板应用于课堂的研究(2010)也证实了信息技术的应用并没有革新传统的教学,而是使得教学由“人灌”变成了“电灌”。[21]该研究通过对28节课堂录像的分析,证明了教师并没有应用这一技术来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电子白板在课堂上主要是作为黑板或“黑板+PPT”的替代品,其支持交互教学和合作学习的优势和潜能远未发挥出来。
王艺晓(2012)调查发现,很多教师为了上好一节课而付出了很多的努力,往往需要花几个小时才能做出一个课件,有时遇到较为复杂的课件。同时,花费了很大功夫制作出来的课件,在质量上也并非上乘。这不仅占用了教育教学时间,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因技术原因而处理不当,反而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提供;反之,有的教师则认为自己不会做,就不再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依旧传统地凭“一支粉笔、一本教材走天下”而进行课堂教学。[22]
胡砥、李枞枞(2016)对我国中部地区五个教育大省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调研发现[23],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五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一般,绝大部分学校未建有校本资源库,且优质数字资源与教材配套情况较差,信息化教学应用重视程度虽逐步提高,但尚未引入至教育教学各环节中,教育最新的研究,管理信息化还处于起步阶段,教育管理信息化普及与应用情况有待加强。
贺保平(2019)的观察也发现,随着国家对教育现代化的投入,农村学校实现了“班班通”,安装了交互式电子白板。但在课堂教学中,仍以以往的教学手段为主,对信息技术应用不高,获取与加工信息的能力较低,一些老师只把电子白板当作教学用具用来搜索教学资源或者当作屏幕代替板书进行演示,白板的一些功能没有得到有效利用,“交互”功能更是无从谈起。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教师只在公开课、示范课展示时才大量使用信息技术。[24]
尴尬的现实给高涨的技术热情重重一记“勾拳”,让我们在感受疼痛的同时,也开始反思自己的“草率”。我们发现,信息技术并没有、也不会必然地带来教育变革。我们理所当然地将信息技术与教育变革相连,并安心地等待教育变革的来临,其结果可能是一厢情愿的“空欢喜”。要真正理解信息技术与教育变革的关系,我们必须关注信息技术变革学校教育的“实然状态”,厘清信息技术影响学校教育的过程与阶段,并从根本上回答以下两个问题:信息技术能否改变学校教育?信息技术如何改变学校教育?